50年前1段情 挺實踐發展高端紡織 意創坊總座牽起產學合作路 導入1台500萬的設備 培育人才 要讓台灣紡織業「夕陽變朝陽」

台灣紡織產業長期被看作是「夕陽」產業,人才出現斷層,很多傳產找不到接班人。實踐大學成立「針織設計培育中心」,導入先進軟硬體設備,並透過產學合作,培育高端紡織人才,要讓台灣紡織業銳變,「從夕陽變朝陽」。

實踐服裝設計學系系主任許鳳玉表示,針織設計培育中心是由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SHIMA SEIKI)、意創坊和實踐大學的三方合作,最大功臣是意創坊總經理陳志軒,因陳志軒的父親跟實踐有一段情。民國60幾年時,陳父曾在實踐服設系擔任兼任講師,之後到蘇州開工廠,經營針織產業。

許鳳玉指出,陳父一直希望把高端針織產業移回台灣,可是台灣沒有高端針織人才,陳志軒選擇與實踐服設系合作,進行三方培育計畫。所謂的高端,指的是無縫、一體成型。因高端針織設備昂貴,一台要價500萬,「學校根本買不起」,有了企業的支持,現在系上已有3台。

許鳳玉說,台灣紡織產業外移嚴重,台灣人要有自己的根基,而培育人才正是大學的責任,但學校也需要產業的資源,「大家打團體戰,才不會讓紡織企業變成夕陽企業。」

許鳳玉說,台灣軟實力很強,但軟實力須跟技術結合,「只是設計力很好還不夠,也要有市場、舞台」,而針織設計培育中心將利用意創坊和日本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的豐富國際通路及市場資源,建立國際時尚設計平台,提供國內織品設計品牌實地生產實習經驗,並且利用實踐服設系的自創時尚女裝品牌,以實際對接產業的模式進行教學試煉。

「企業要找到競爭優勢,一定要有人才」,陳志軒說,要人才就要培育,所以找了實踐合作,而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擁有針織3D製成技術,是台灣廠商從未有過的技術,相信能幫助台灣設計師與國際接軌。此外,台灣紡織產業很辛苦,盼能透過此平台,彼此分享資源,「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