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紡織業的灰姑娘旅程

 紡織業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幾乎每個台灣成年人的家鄉記憶裡都有一座紡織廠。

紡織廠通常都是故鄉裡最重要的工作機會提供者,廠裡面排滿了一天24小時運作的機器,機器都由一群離鄉背景的女工們一天三班輪流操作。

這些紡織廠從1950年開始崛起,在那個台灣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年代,為這塊土地整整創造了30多年的榮景。在強大的紡織工業基礎下,台灣成為舉世知名的化纖王國、成衣王國、雨傘王國和製帽王國。

1980年之後,中國大陸經濟開始起飛,台灣產業也進入轉型年代。工資和原料價格大幅上揚,再加上種種關係重大的外貿協定作用,紡織業受到史上最大的衝擊,從此快速沒落。

那些家鄉記憶中的紡織廠成了一座座廢墟,訂單也都被移到了中國大陸。台灣的紡織產業從此進入了最寒冷的冬天。

但是「水窮處」往往也是「雲起時」,在百業蕭條的年代,最近這幾年台灣紡織產業找到了新利基,甚至成為全球高附加價值紡織品的重鎮。

根據國際紡織市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機能性布料」產量占全球市場的70%以上,這也是台灣紡織業這幾年演出大復活的關鍵。

所謂「機能性布料」,指的是利用高科技研發、生產的高附加價值紡織品,使用範圍從衣料到建築原料,功能從防水、防火、防污、快乾、保溫等包羅萬象。也就是說,台灣在全球高毛利紡織品市場的市占率和影響力在過去這幾年愈來愈高。

曾經是從昔日的「王國」走到「亡國」,如今又成為產業轉型的新希望。

台灣紡織產業命運轉變的關鍵是產、官、學界有志一同地投入研發工作。2002年,經濟部技術處開始輔導各產業成立研發中心,到今天,合作廠商已經有170多家,而紡織業則是合作名單裡最早的一波。

研發工作需要細火慢燉,除了資金和時間的投入,成果更是難以預期。但是從紡織產業投入研發的經驗來看,研發除了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更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投資。台灣其他的產業是否也能夠從灰姑娘再變身成為公主?看來關鍵也在研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