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NICE MOMA Iroo 本土平價時尚 自創一片天 國際平價時尚品牌自2010年起大舉攻台,讓不少在台經營多年的台灣服飾流行品牌感受威脅,但在外敵環伺前,仿效平價時尚經營哲學的本土平價時尚 MOMA、iROO與SO NICE早在約15年前,就以平價、款多量少、周周更新、自產自銷等一條龍產銷概念,走出自我

西學台用 開創契機
在1980~90年代迅速崛起的H&M、UNIQLO與ZARA等平價時尚,憑著平價、款多、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短短不到幾年風靡全球,此時,台灣雖仍處於流行成衣稱霸階段,但商人也嗅到這波先機,將速食流行概念西學台用,讓自創品牌起家的本土小店,陸續自1995、1997與1999年各自創立SO NICE、MOMA與iROO,SO NICE與MOMA創辦人李仲周、郭新踦也不諱言,靈感正是源自平價時尚,也開創本土平價時尚的契機。
只是想開創本土平價時尚,前3年是關鍵,也讓這些商場強人嘗到苦頭,iROO創辦人劉本謙曾言,創業前3年的確很辛苦,終年不折扣的策略,甚至被外界看笑話,但終在第6年轉虧為盈;MOMA郭新踦也曾說過,創立最初的2、3年,在沒有經濟規模下,下單處處受限,只能向外採購,達到商品獨創性,直至店點展至15家才開始自行開發;SO NICE李仲周也坦言,台灣市場小,要打下基礎難度真的很高。
百貨退場 轉街邊店
因西學平價時尚的概念,未必適用在百貨掛帥的台灣市場,也讓業者吃足苦頭,SO NICE與iROO在穩定腳步前,都進駐過百貨商場,但高成本的生態,卻讓這些品牌「暈船」,iROO創辦人劉本謙感受最深,在創辦iROO前,曾自創阿瑪迪斯與依芙兩品牌,因無法掌握毛利與被迫下折扣下黯然從百貨退場,轉而瞄準街邊店,創立iROO,以3折定價,全年不折扣策略,敲開市場大門;以經營服飾起家的SO NICE創辦人李仲周當初也曾帶領SO NICE進駐百貨,但在百貨需抽約3成利潤與面積考量下,SO NICE也轉而以街邊店為主。
款多量少 周周新貨
儘管創業維艱,但靠著平價、款多、量少與更新迅速的特色,加上以街邊店為主,讓SO NICE、MOMA與iROO在成本控管有了自主權,加上擁有的紡織廠,營收逐漸站穩腳步,但要維持高設計感、出貨迅速,後端的智囊團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3品牌平均有20至40人以上的設計團隊,iROO從打版、設計到產線,高達200人的團隊更是支撐品牌關鍵之一。
也正因從設計到生產都一手包辦,讓更新速度與款式都擁有與國際平價時尚品牌一樣的優勢,平均周周都有20至60款新貨,但每款每店數量都有限,一方面以少量多款的策略,提供消費者新鮮感,另一方面也刺激消費者周周光顧,藉此提高購買率。
另外,相較於一般服飾品牌的高定價策略,再以折扣促銷的手法,本土平價時尚則一開始就將價格訂在約一般流行服飾的3至4折,將利潤壓低,加上終年不折扣策略,讓客源不會因折扣多寡而浮動,也讓業者有穩定的收入。
搭順風車 衝出業績
在種種策略都效法國際平價時尚下,本土平價時尚雖站穩腳步,卻苦無大展之機,直到2010年下半年UNIQLO登台,2011年UNIQLO、ZARA急速展店,讓平價時尚在台掀起熱潮與錢潮後,本土平價時尚也搭上順風車,重新再被關注,SO NICE、MOMA與iROO不僅業績每年穩定以二位數成長,平均每年也都約有4至5億業績,在不景氣的今年上半年,也有約近一成的進步。
iROO更砸下重金,首度找來藝人小S代言,成為首家有代言人的本土平價時尚品牌,也不難看出,業者想持續拓展的野心。
站穩台灣 西進大陸
但畢竟放眼全球市場,台灣市場仍偏小,也讓業者積極布局星馬、大陸,iROO已搶在SO NICE與MOMA之前進軍新加坡,去年率先登陸進駐北京搶點,今年9、10月預計再展一店,甚至已在大陸市場開拓男裝市場;SO NICE與MOMA則仍在觀望,但SO NICE坦言要進軍大陸,就必須將根扎得很穩,未來有機會也不排斥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