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靈活走在趨勢前面,審慎接單、積極管理,創造高收益…周董眼中 沒有夕陽產業

聚陽董事長周理平長期投入紡織業,一般人覺得紡織業沒有前景,但在他眼中是「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他憑藉著專注、靈活的兩大特色,能先抓到市場趨勢,調整經營步伐,讓聚陽走出不同的道路。
周理平對於趨勢判斷精準,從南進印尼的經營策略即可見一斑。去年下半年,鴻海富士康因加薪事件,開始西進大陸內陸設廠,宣告大陸沿海電子代工業的黃金時代進入尾聲。
但聚陽不擔心這些問題,因為早在去年初,聚陽已默默南進東南亞,降低大陸產能比重,比電子代工大廠洞燭先機,關鍵人物就是周理平。
估計至今年底,大陸占聚陽亞洲產能僅有10%比重,因為周理平早看出大陸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揚、缺工等趨勢,而將生產基地南移至東南亞,降低大陸生產比重,當時還因此提列不少關廠損失。
但周理平認為,成衣業勞力密集,營業成本中有15%至20%都與人力成本有關,儘管降低大陸產能需逐年認列損失,但算一算,若中國每年現在一年還生產200萬打成衣,一年就少賺新台幣2.4億元,快刀斬亂麻勝過苦撐。
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聚陽近十年每年的每股稅後純益都維持在4至6元的超高水準,穩定性極高,周理平對於成本控管、趨勢看法有一套獨特眼光,造就今日聚陽在市場上的地位。
周理平當年原本在一家台灣紡織廠上班,但公司碰上經營瓶頸,他和一群員工離開後自行創業,成立聚陽。他很愛做功課,碰上任何問題都研究得十分徹底後,再做決定,經營時大膽與靈活,很多年前即投入自創品牌,他當時花了1億元,但三年都沒有成果,他馬上壯士斷腕,割捨掉這個業務,等待時機成熟時再捲土重來。
聚陽是全球前五大成衣廠商,其餘四家都是韓國廠商,同樣做代工、周理平不像韓國人殺價競爭,審慎接單,憑著高超管理能力,依舊能創造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