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裝走上米蘭伸展台 設計師將傳統服飾融合歐美元素 外資相中龐大潛力 積極搶市

歐洲流行服飾逐步在印度市場成為時尚,隨著「歐風東漸」,孟買、加爾各答與德里等大都市中產階級服飾漸富歐風。印度獨立初期,傳統印度服裝在印度社會為主流,印度傳統時尚設計師的元祖Ritu Kumar於1966年在德里開設服裝店,並將傳統印度服裝事業推向倫敦、巴黎及紐約。

1960年代,印度電影工業起飛,電影服飾設計師BhanuAthaiya為Bollywood電影設計服飾,為印度服飾注入新生命。印度的服飾分為Bollywood時尚與傳統印度服裝。現在每年巴黎女裝秀與米蘭男裝秀中,都可看到印度服飾設計概念逐步融入歐美時尚。

隨著印度經濟改革有成及社會風氣漸開,歐美流行時尚設計風格令很多年輕印度女性趨之若鶩。印度最大服飾集團Future Group就推出第一個在地時尚品牌Cove Story,設計師將歐美時裝秀伸展台上流行元素,融入符合印度服飾設計概念,尤其鮮豔配色及合身衣服長度,已成為印度女性消費者矚目的流行焦點。

另一家自Future Group獨立的服飾大廠Biba,在印度政府紡織部政策扶植下,以製造傳統印度服裝為訴求,目前在印度113個都市設有221家賣場,2015-16會計年度營業額高達600億盧比。

印度商工部統計,截至2016年印度紡織產業規模已達1,080億美元,年營業額680億美元,至2021年可望達到2,230億美元。紡織品(包括梭織、針織、棉紡織紗線、人造絲、面料等)出口占印度整體出口額一成以上,2015年占整體出口額(2,679億美元)11.62%、達360.7億美元。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外資湧入,在2000-01至2015-16會計年度間,共吸引1,850億美元外資投入印度紡織業。

紡織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印度品牌基金會調查,紡織產業提供3,500萬人直接就業機會,直接參與紡織業生產從業人數約4,000 萬人,間接從事與紡織品銷售相關行業者有6,000萬人,總數高達1億人。

印度紡織產業尚無特定的聚落,供應鏈分散。生產方式分為手工與自動化;手工產業有手搖式紡織機、手工藝品及蠶桑等純手工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