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紡織產研創新平台 織出新盛世 中科院傳產計畫團隊整合七廠商 加值技術能量 創造強大競爭優勢

在大環境的變遷下,三越紡織沒有在國外設廠,董事長李興國說他有「照顧員工、永續經營」的使命,因此選擇扎根彰化,為典型的「根留台灣」企業。該公司透過參與中科院傳產科專計畫,與六家主要廠商結盟組成「中部紡織產研創新平台」,已經帶起中部紡織業新氣象,要為臺灣紡織開創新盛世。

中科院傳產計畫團隊整合紡織與精密機械廠商,除三越外,還有久霆、加集塑化儀電、錦隆化學、台覲實業、英特柏嵐、好家庭毛巾。創新平台成立後,先由紡研所找出產業中的技術缺口,再利用中科院在國防精密加工技術能量來解決這些問題,並著手進行研發。藉由異業結盟的串連,上游廠商開發新款纖維、零組件、控制技術等,套用在機台裡面讓中游廠商紡成紗,最後將紗提供給下游廠商,從原料端到成品端都是臺灣廠商進行整合,這種一條龍的聯盟在臺灣非常少見。

三越紡織協理吳建興說:「我們就像七顆龍珠,加在一起後,就變成一股強大的能量。」久霆為中科院多年合作的協力廠商,擁有厚實的國軍精密技術,成了強力的推手,陸陸續續研發纖維成形關鍵組件、紡絲分織製程組件、防偽纖維關鍵組件、氣液複合紡絲組件等。令吳建興印象深刻的是,中空錠組在達到高速15000轉時,平均溫度卻不能提高超過5℃,中科院與久霆卻成功的達到這個標準。紡研所副主任虞達說:「中科院利用製作飛彈的精密加工技術,應用製作紡織零組件,這並非大才小用,因為中科院精密加工技術與關鍵零組件的系統整合在整個計畫裡面扮演重要成功因素。」

軍品製造技術成功開發出各種需求的關鍵組件, 到100年轉向中游的三越紡織進行舊機活化(改造)。就這樣,臺灣第一台「平行紡紗機」就此誕生,全程皆為「MIT」; 吳建興說:「以前紡紗機都是國外進口,光是維修就要好多天,想要換零件還是一筆驚人的費用。」 「現在這台MIT的平行紡紗機,從原料到製成都是臺灣的資源,代表著所有的籌碼都是由國人掌握,不必擔心面臨坐地起價,或是原料不穩定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