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針織供應鏈關鍵因素分析-第五章台灣針織業全球競爭力分析



本章節將以Michael E. Porter之「五力分析」與「國際競爭力分析」的觀念為基礎,分析台灣針織產業結構特徵與其競爭動力,以及各國家針織業在國際間之競爭條件與比較優勢,協助針織業者依據台灣針織產業競爭環境,以及參考先進國家針織產業特性與競爭條件,作為台灣針織產業升級與擬定全球競爭策略時的參考基礎。

5-1 台灣針織業的競爭力分析

Michael E. Porter 的五力分析係透過決定產業獲利能力的五種競爭力來解析產業是否具有讓企業獲利的「產業吸引力」。本研究將以Porter提出的這五種競爭力,包括: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同業間的競爭、潛在新競爭對手的加入與替代品的威脅來評估台灣針織業者所處的競爭環境,提供企業發展競爭策略參考。

1. 對原料供應商的依賴程度高

台灣中下游業者對原料依賴程度較高,習慣一家紗廠的產品後便不太願意變更供應商,形成上游纖維原料及紗之賣方市場,因而上游纖維及紗線業對內銷價格掌控性較高,尤其是特殊紗種之產源有限,產品需求熱絡時,供應商容易隨之漲價。隨著全球自由貿易競爭,台灣針織布價格將因無法轉嫁原料成本上漲而在報價上失去國際競爭力。然而,運用台灣產量豐富且高品質的化學纖維原料,發展高附加價值針織產品是台灣外銷全球市場的競爭利基,如果上游纖維原料價格能維持合理價位,即能帶動下游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與銷售,以差異化的產品與具競爭力的產品報價大幅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一旦下游產業需求減少,長期下來,也會連帶縮減對上游原料的需求,值得上游纖維及紗線業者注意。

2. 全球針織紡織品貿易為買方市場

台灣針織紡織品以外銷為主,由於全球針織紡織品貿易為買方市場,國際大型零售商、貿易商及品牌商等買主使用布量龐大,因此價格談判能力強,議價空間大,加以新興紡織品生產國家挾其廉價生產優勢在國際上低價搶單,基於比價效應,台灣業者與買主較無議價空間,尤其在大宗化規格品上,平均單價為1~2美元,利潤只有10%左右,台灣針織業在此類產品已不具有國際競爭利基,唯有製程具高技術層次、兼具流行及機能性布種在價格上較具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