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奈米科技 台紡織業生存關鍵

      奈米科技應用於台灣五大傳統產業中,營業額貢獻度第二大的領域就是紡織纖維,紡織纖維更是商品化最容易、也最貼近終端消費者之產品。不論夏日的涼感衣、冬天的發熱衣都搶手,使越來越多紡織業者投入機能性纖維的市場。
   據統計至2012年止,紡織纖維占奈米應用於五大傳產整體產值的2 2.8%。
   奈米科技應用於紡織纖維之營業額,2006年~201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57%,在2010年達6.1億元,2011年成長至19億元,至2012年更來到20.6億元,2013年受到國內景氣不佳影響,廠商估計趨於保守,下滑至19.6億元。
   2011年營業額會出現爆發性成長,主要原因為奈米紡織應用早期多以織襪類為主,到了2010年,奈米科技導入鞋業,並開始出現夏天涼感型與冬天發熱型的功能型衣物,在產品更多元的情況下,形成201 1年奈米貢獻紡織纖維的營業額成長209%。
   奈米纖維新品一年百件
   奈米紡織纖維商品化也是快速發展,2009年新產品推出38件,201 0年開始出現各式奈米纖維終端產品,推出的新產品更多達113件,之後雖然開始些微下滑,但也都能保持每年推出約100件的新產品。
   目前常見的奈米纖維產品有:
   1.奈米竹炭類:包含竹炭毛巾/沐浴巾、竹炭紗保暖手套、竹炭胸罩、竹炭內褲、竹炭襪、竹炭拖鞋等。
   2.奈米銀纖維:包含抗菌家飾用紡織品、奈米銀內衣褲、奈米銀衛生棉、奈米銀口罩等。
   3.機能型纖維:包含涼感衣、發熱衣、能量機能保健用等。
   4.光觸媒纖維:包含奈米除臭抗菌鞋墊、光觸媒光嫩白潔膚巾等。
   奈米科技應用於紡織纖維,是五大傳產中商品化最容易、也是最貼近終端消費者之產品,雖然比起非奈米科技之紡織品單價高出許多,但仍有許多消費者在體驗功能後,願意購買奈米功能性紡織品。
   隨商品化蓬勃發展,也意味市場競爭越來越強大,競爭者多,勢必影響價格與毛利空間。此外,劣質品充斥市場,成了產業一大問題,不肖業者不但侵蝕奈米廠商的獲利,更可能讓消費者對奈米產生質疑,相關業者期望政府能嚴格把關,給予認真投入研發的企業實質上的保護與幫助。
甩開陸商競爭、轉攻歐美市場
   受到中國大陸人纖原料產能大幅擴充的影響,台灣的原料對苯二甲酸(PTA)出口至大陸的量大幅減少,尼龍相關的己內醯胺(CPL)價格一蹶不振,在大陸人纖產業自給率提升下,連帶嚴重衝擊到我國紡織業。
 有廠商表示,傳統纖維產品不敵大陸低價競爭,造成公司營運出現虧損。但在公司投入奈米纖維後,賦予或提升纖維產品的性能和售價,也因此將機能性產品市場轉而推至歐美地區,為公司帶來正面收益,並靠著奈米纖維產品攤提傳統紡織纖維品的虧損,讓公司得以維持營運與生存。
   預料未來機能性市場若能持續擴大,將有機會讓台灣紡織業營收大幅成長,毛利提升。
   現代人重視運動休閒,進而推升機能型纖維產品的需求,衣物更加注重透氣、保暖、舒適,甚至還要有促進血液循環與復健功能等。
   4年前,日本平價服飾開始推出機能型衣物,不論是夏天的涼感衣或是冬天的發熱衣,在台灣更出現搶購潮。
   台灣越來越多紡織業者看準機能性纖維的市場,研發越來越多功能與接觸感的纖維,預期未來奈米科技在機能性纖維的發展上將越來越受矚目。
   重視安全性是新趨勢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指控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未經安全檢驗通過,即批准瑞士公司HeiQ AGS-20抗菌添加劑(含奈米銀,nanosilver)使用於紡織品一案,經美國法院裁定,EPA需重新評估,HeiQ公司也做出產品標示修正後,才得以使用,包括降低AGS -20最大使用量,由20ppm降至19ppm,並限制AGS-20僅能在成人紡織 品使用,排除嬰兒及幼童可能穿著或含咬之物品。
   由此可知,歐美國家開始重視奈米材料對人體的安全性,著手進行安全與法規規範,廠商未來可能受到奈米材料的禁用或限制,因此國內相關業者應研擬因應策略。
   例如,研發奈米材料的低釋出技術及驗證,或尋找其他較安全之奈米材料,取代具爭議之奈米材料,如奈米氧化鋅取代具爭議之奈米銀材料。(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