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新市場貢獻高 台灣紡織出口大增

台灣紡織產業一直以出口為重要導向,也是創匯的主要產業,在全球產業發展史上曾造就成衣王國、雨傘王國、化纖王國,隨著時代推進及大環境變遷,台灣紡織業雖歷經興衰,但今日依然有新面貌,因為科技成熟,讓台灣成為全球機能性紡織品的重鎮,成為國際品牌的重要供應商。
2011年台灣紡織品出口創下10年來新高,本文將探討在數字背後的一些意義。
據財政部統計處海關進出口貿易概況資料顯示,2011年台灣紡織品出口值達到127億美元,較2010年增加14億美元,成長12.5%,2011年紡織產業出口表現亮眼,創下10年來新高;進口值亦較2010年成長22.9%,為35.7億美元;創匯金額為91.5億美元,較2010年同期增加8.9%。
出口值的成長來自於「量」及「價」成長的加總,以台灣近年紡織出口「量」的變動小於「價」的變動,2009至2011年紡織業單價成長率分別為-17.4%、17.8%及22.2%,2009至2011年紡織業重量成長率分別為3.7%、2.6%及-7.7%,價的波動左右著出口金額的成長率,2011年出口金額成長12.5%,來自單價22.2%的成長,及重量-7.7%的成長。
單價的成長又來自兩方面,一是自2010年開始原物料價格飆高,導致報價提高,另一原因是台灣紡織品出口單價一直維持上升趨勢,在競爭環境中,台灣的紡織品品質不斷提升,整體往高端產品發展;「量」的負成長,因為原物料價格高漲,導致採購商下單量縮手。
從台灣紡織品出口產品類別來觀察,2011年各個產品出口金額都較2010年高,除了成衣外,出口金額成長率相當一致,介於12.8至13.6%之間,出口金額成長貢獻率主要來自於占出口金額6成的布料別,貢獻率高達65%,顯示台灣布料供應的優勢仍然存在。
在重量方面,除了「雜項紡織品」持平外,2011年纖維、紗線、布料、成衣的出口重量皆較2010年呈現負成長,主要原因為上游段纖維及紗線合計占了72%的貢獻率,及布料別貢獻率26%,上游段衰退幅度比中游段的布料還大,顯示台灣上游供應在「量」的優勢有被取代的疑慮。
從台灣紡織出口地區金額成長貢獻率情形,可以很清楚知道,那些地區對台灣是有成長的,2011年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香港比重為33.6%、東南亞國協29.8%、北美為9.4%、歐盟為5.2%,其他出口地區則小於5%,歸因於台灣紡織品的出口以中間原料為主,出口至成衣加工區進行縫製。
出口金額貢獻方面,還是以東協國家(45%)、中國大陸、香港(19%)為主,東協國家金額貢獻率占45%將近一半,出口金額占比較中國大陸小,但金額成長貢獻率卻高,可能意涵著中國大陸成衣加工區的成熟及東協加工區的崛起,由於中國大陸勞工薪資不斷成長,加速亞洲區成衣供應鏈的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地區,雖然出口至日本占台灣紡織品出口的比重低,但2011年日本占了9%的貢獻率,台灣在紡織品品質層次的提升,進而能與日本成衣品牌共同合作,是台灣紡織產業追求卓越的表現。
紡織上中游原料提供是台灣紡織出口的強項,就短期策略而言,紡織業應持續提升與國際品牌的連結,了解終端市場需求,同時政府應儘快與東協國家簽訂FTA,維持台灣紡織業者扮演中間原料供應商的優勢。
長期策略而言,由於出口導向的台灣紡織產業,容易受到全球景氣及環境的影響,對於「新市場」的開發是終極的目標,新市場概念包括地域性市場及終端產品的進入,由於新興市場的崛起、休閒及戶外運動的興起,極端氣候引起氣候防護衣著需求增加等趨勢,如何利用台灣的優勢,延伸出台灣紡織產業的新利基,值得大家一起思考。
(本文作者為紡織所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