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觀點】消費者有感參與的永續紡織品開發規劃

面對國際品牌的要求「我要永續」這麼大的議題,產品開發與市場發展的roadmap如何規劃?

從「使用情境(scenario) + 作用機制(how it work) = 說故事(story telling)」的角度觀察,輕重緩急何者為先?


透過「消費者"有感""參與"」,分享個人對於永續紡織品開發意見,說明如下。

1、以碳捕捉(CCS)減排聚酯纖維為例

運用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y,簡稱CCS),將污染氣體轉化成乙醇。當工廠排放CO、CO2氣體後,將其捕捉後,經由微生物將其轉換成乙醇,以達到降低CO2排放量;再由石化產品製造商,將乙醇製造成乙二醇(EG),然後與PTA聚合抽絲製成聚酯纖維。

故事會這樣說:這是一件透過捕捉污染空氣,再生而成的聚酯纖維服裝,您的消費可以有效改善「空污及溫室效應」。

日益嚴重的空污與溫室效應所帶的災害,是大家感受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如果單純的消費也可以為自己的生活環境帶來改善的契機,我想將可鼓勵消費者"參與",市場的發展也相對更有機會。


2、從「消費者"有感""參與"」觀察永續紡織品產品開發與市場熟成

目前在「永續」議題下最為成熟的產品與市場是post-consumer recycled poyester,尤其是寶特瓶回收再生,因為消費者"參與"了寶特瓶的使用、廢棄、回收與再生後的消費,消費者十分"有感"!當然就是品牌marketing的重點!但what's new?what's next?也是品牌與供應商關注的重點。

承上述,碳捕捉(CCS)減排聚酯纖維,也同樣使消費者有感,自然也極可能成為下一項減排環保產品。

那麼,舊衣回收再生聚酯,或者生物可分解(掩埋),同樣也具備「消費者"有感""參與"」,是否也是next?首先,要看故事是否說得通?接下來就要看「成本+生產效率+performance」是否具備普及的條件?

以目前的技術及環境成熟度而言:

  • 舊衣回收再生聚酯: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 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le):分解率偏低+驗證成本偏高,還需要一些時間熟成。

那麼,生質合成纖維呢?

  • 生質合成纖維(biobased):生質纖維其實製造技術已經成熟,也早已商品化,卻始終未見市場大放異彩,個人覺得是因「消費者"有感""參與"」偏低。

註:個人對生質合成纖維沒有成見,僅為產品開發規劃的看法而已。如同降低微纖脫落、降低水+能源+化學品的消耗,也與消費者有段距離,品牌想要說服消費者,仍需大費周章。

 

#永續 #消費者參與 #消費者共創 #碳捕捉 #CCS #sustainability #recycling #biobased #biodegradable #尹觀點 #紡織科普 #紡織知識 #紡織技術 #產業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