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觀點】由《驟雨之島》看台灣紡織產業的興衰

※本文轉載整理自作者FB,並同時刊登於Tnet FB,故文字用語較為生活化※

今天與先進們分享一本對紡織產業別有意義的小說,2018年出版的《驟雨之島》。

《驟雨之島》是以台灣紡織成衣產業為故事背景,作者「顧德莎」1958年出生於嘉義,2019年病歿。作者在18歲高職畢業後,就北上進入毛衣廠工作;當年的毛衣產業可是外銷出口實績最暢旺的紡織次產業;小說聚焦在「台灣錢淹腳目」經濟奇蹟的八○年代,迄九○年代的轉型外移,尤其是1988~1989年,毛衣產業被美國控訴傾銷案成立,所有出口到美國的毛衣都被課徵了100%以上的反傾銷稅,同年,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台幣兌美元由40:1升值到25:1,毛衣次產業兵敗如山倒,一年之間,90%以上的毛衣廠關閉;許多的三、四年級生,一生心血的辛勤工作,卻不幸的在一夜之間化無烏有!既沒有退休金也沒有資遣費,勞工悲歌一幕幕的上演。我親眼目睹紡織業的前輩,悲情的綁起白布條,揭開台灣勞工運動的首幕;如今想來歷歷在目,在那絢爛升騰卻膨風虛浮的泡沫年代裡,我決定逃跑!帶著工作三年的積蓄,不怕死的跑到英國繼續念ma in knitwear and knitted fabric design;讀到《驟雨之島》,對親眼目睹次產業消失的我,心中悲戚!

 


圖 歷年台灣紡織產業產值變化
 

隨之,1990年起,毛衣產業外移,還留在台灣的上、中游紡織產業,於1995年,也由花式撚紗、棉及毛紡、短纖針織及梭織布業,逐年轉移到人造纖維、長纖針織與梭織布,正式開啟運動市場 — 機能性紡織品的篇章。接著在2000~2015年,打下全球運動服裝布料的基礎與市場;但也在2000年起,隨著WTO的成立,2005年配額年代正式告終,台灣紡織產業因匯率、薪資上漲、勞工短缺、勞工運動頻繁、環保法規日趨嚴格等等因素,而開啟了生產基地的國際布局,「台商」一詞不逕而走。這又是另一段的離鄉背井、妻離子散的勞工悲歌;首先是西進中國,搭著中國經濟起飛的順風車,重複著過往在台灣的成功經驗,確實也創造許多成就非凡的企業家;再隨著中國的經濟轉型,與雙邊、多邊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的興起,台商開始南下進駐東協,幹部們也跟著南征北討。我的同學有一段描述:在海外工廠,7點就早餐會報,一直工作到晚上7點,下班之後除了想念父母妻兒(當年可沒有視訊軟體),真的不知人生為何?台商們家庭不再圓滿,心中甚是淒苦!

2010年後迄今,台灣紡織上、中、下游產業布局全球、東協,已經甚是熟成,並於東協建置了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國際品牌的採購策略,也甚受關稅、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也不得不為;所幸過去20年,產業於運動領域的機能性布料基礎深厚,在島內仍可保有一席之地。2020年初,COVID-19來了!直到2021年末,全球主要消費國家正在努力的復原、解封;年營業額30億台幣以上的紡織企業都爆單搶料;可是更多的中小企業與員工,好像是一條條逆流而上的鮭魚,奮力跳過一坎又一坎,最終被大浪頭衝回原點或者被怪獸吃掉!

我不知道COVID-19這怪獸還會吃掉多少人多少中小企業?而「數位化」就像是現在不得不為的疫苗:沒打不放心,打了照樣突破性感染!各位先進,您會建議您的老闆積極的「數位化」嗎?(出事的畢竟是少數,還是要打疫苗喔!我只是在描述心境!)

 

《驟雨之島》雖以80~90紡織產業為背景,但其實也是台灣製造業的歷史典型。小說裡也紀錄同時代台灣的天災史,從九二一地震,到賀伯颱風、道格颱風、碧利斯颱風、桃芝颱風、納莉颱風、敏督利颱風,這些肆虐過臺灣但被遺忘的颱風,再一次從記憶中被喚醒。我不知道COVID -19還會拖多久?未來還會不會再有?「驟雨」或許是提醒島嶼的警鐘,只不過汲汲於解決眼前利益的眾生,是否總是要等到無可挽回?紡織的歷史說 — 次產業是會消失的!!
 

#驟雨之島 #covid19 #數位化 #尹觀點 #紡織科普 #紡織知識 #紡織技術 #產業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