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圓桌論壇第十屆年會精彩觀點摘錄(一)

47586

 過去一年,中國紡織經濟雖然增長趨緩,卻是穩中有進,這樣的增速是正常的,也將是今後的常態。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紡織圓桌論壇第十屆年會上,各路專家一方面這樣判斷形勢,一方面再次強調指出,高速增長的“非常態”不正常,靠投資和規模拉動的快感沒有了,創新驅動時不我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十三五仍將貫徹結構調整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既然是新常態,肯定不會僅僅是在2015年,可能要貫穿“十三五”整個期間。中國的新常態就是增速放緩。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描述增速放緩時,用了兩句話:穩中趨緩,穩中趨進。

  首先講趨緩,紡織工業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中國紡織業的增長就進入了個位數,到2014年整個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只有6.8%,已經遠遠低於GDP的增長。這種增速趨緩的趨勢,在“十三五”期間應該仍會延續。

  “十三五”期間仍要堅持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包括幾個方面,第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調整方向肯定是往產業用紡織品方向轉移。2014年產業用紡織品的纖維消耗量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25%,由此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在“十三五”期間,這個數字至少會達到30%。第二,結構調整還包括產品結構調整。一方面是國內區域結構調整,由東部向中西部尤其是向新疆轉移;另一方面是向國外轉移,走出去,這歸因於勞動要素成本高漲。第三,要關注的還有消費結構的調整。消費結構調整也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紡織品服裝家紡的消費結構,有可能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向三四線城市、小城鎮轉移。因為一二線大城市已趨於飽和,所以這個消費結構值得認真研究。還有一個就是消費方式的轉變。2014年整個國家網上零售額超過了2.8萬億人民幣,其中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的銷售比重超過了25%。去年,紡織品和服裝的網上銷售額預計超過7000億元,占了整個中國總銷售的1/4,甚至更多。這個結構調整需要全行業關注。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化纖向差異化、精益化發展

  在“十三五”甚至更長的時間,如何考慮化纖發展的問題,在比較艱難的新常態下,中國紡織業必須進行深思。今年,在幾次會議上,中國通過結合聯合國的數位、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的資料以及日本化纖協會的資訊,對全球纖維加工總量作了一個預測,2050年全球纖維加工總量要超過2.5億噸,現在是9000萬噸。這與過去的20年相比,增長的速度沒有變化,仍然是每年3%。

  中國增長的速度之所以這麼快,主要原因是中國具有低成本優勢,此外技術進步也帶來了後發優勢,但是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

  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的成本優勢不再,環境和資源也不再能承載。在此情況下,如何發展化纖行業?近期,東麗和優衣庫成功合作的模式就給了中國很好的啟示。我們一定要把產品做出差異化、精益化和高品質,並且做出來就要讓客戶馬上知道。

  一開始做這件事情非常困難,因為創新意味著對過去理念的顛覆,創新意味著要否定從前。但是纖維流行趨勢不像服裝和家紡那麼成熟,中國沒有什麼可以借鑒、參考的,因此做起來很難。為此,我們爭取到工信部的支持,和他們一起遊說企業,並獲得了企業的支持。他們雖然不知道我們怎麼做,但知道這件事情的道理和意義。

  這兩年,我們借鑒其他行業產品的推廣經驗,在學習中不斷摸索。今年3月,我們已經得到四五家企業的支援,解決了經費問題和持續運作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收穫了實實在在的東西。我們做過比較和分析,去年的效果最明顯,行業平均的銷售利潤率是3.85%,而我們推薦的產品銷售利潤率達到了18.75%,應該說推薦對企業的幫助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