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 因應中韓FTA衝擊 紡織業 打造自有品牌

中國大陸與南韓宣佈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南韓與台灣產業結構類似,許多人擔心,中韓FTA上路後,將對台灣紡織、石化、鋼鐵等產業造成衝擊。

大陸是台灣紡織品出口最大市場,去年出口值更高達25.29億美元,其次才是越南、香港等市場。中韓FTA簽署後,在免關稅的加持下,對於目前產品單純只銷往中國大陸的紡織業者來說,勢必面臨很大的壓力。預計中韓FTA帶來的實際衝擊,最快會在明年下半年才會顯現。

那麼台灣紡織業又該如何因應呢?

從勞動成本來看,台灣現存的大型紡織工廠人數不過兩三百人,還面臨缺工壓力,台灣紡織業已經無法走回過去勞力密集型的老路;仰賴勞力密集大量生產者,多數早已集中到越南、柬埔寨與印尼三國。若從越南可望於2015年、最慢2016年加入TPP,且越南也正加快與歐盟談判FTA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紡織業透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為跳板,將產品銷往大陸或歐美國家,或許還有競爭的機會。

也有人建議,台商可到南韓設廠,運用當地自動化技術提昇效益。不過,這就像就像洪水來的時候,身高高一點的,可能水只淹到腰部,可以再撐一段時間;身高不夠高、擔心滅頂的,就得找救生圈自救。不論是東南亞或南韓,開發新市場都只是「遠水」,要靠「近水」解救「近火」,關鍵還在各家企業體質的調整。

調整企業體質,業者不再單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近年來,紡拓會積極培育本土設計師,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自有品牌,期盼業者能與本土設計結合,讓未來台灣的紡織業能向上提昇,靠品牌價值賺錢,而不是只是代工生產辛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