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貿排名的劇降 過去,大家都認為服務業是內需產業,但由於台灣市場小,必須要著眼於服務業輸出,才能創造更大的產值

小檔案 區域經濟整合可概分為FTA、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四類,以FTA整合強度最低,關稅同盟需有一致的對外關稅,共同市場更進一步允許勞工、資金自由流通,而經濟同盟更要求會員要有調和的經濟貨幣政策。

小檔案 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國可以藉由彼此相互開放市場,調降關稅以提升貿易動能,其自由化的範疇除農、工產品,還包括服務業市場,兩岸服貿協議就是FTA的一種類型。

過去名不見經傳的服貿(服務貿易),近日已是家喻戶曉,學子們這兩週之所以先後攻佔立法院、行政院,並於今日走上凱道,正是因兩岸服貿協議而起。

雖然學子們激烈反服貿,但極少聽見他們談及台灣服貿現況,要了解任何問題都應先明白基本概念,才能理性思辨。若不懂服貿現況而直接爭論服貿協議,只會陷入情緒的糾葛,實非台灣社會之福,遺憾的是,這兩、三週的台灣正是如此。

觀光也屬服務貿易 何謂服務貿易?就像電腦、手機、玩具生產後可以出口到美、歐一樣,服務也可以輸出到美、歐,例如去年來台的各國旅客802萬人,他們在台住宿、旅遊總計消費126億美元,這即是台灣的服務輸出。

今年年初韓國廠商宣布獲得科威特石油公司興建煉油廠等工程訂單,工程報酬達71億美元,這項收入就是韓國對科威特的服務輸出。

大家對貨品出口的分類較熟悉,例如稻米、面板、汽車、玩具等等,但服務輸出有那些?依國際收支統計,除了前述觀光、營建之外,航運、電腦資訊、金融、保險、專利權使用費、三角貿易(代理權費、佣金)皆屬之。

台灣服務貿易成績如何?依世貿組織(WTO)的統計,台灣在2000年的服務輸出還排名全球第18,但2012年已落至第25,反觀南韓排名升至第13,香港、日本皆在十名之內,而新加坡也居第12。

台灣這十多年來的服務輸出並非沒有成長,只是其他國家成長更快,遑論四小龍,連泰國也已後來居上。台灣這段期間各項服務輸出表現平平,惟旅行、三角貿易兩項表現較佳,旅行收入在2000年僅37億美元,2012年升至117億美元,2013年再升至126億美元,同期間三角貿易所屬的「其他事務服務費」收入更由97億美元升至238億美元,若非這兩項,台灣排名早已落到30名外。

全球競爭瞬息萬變,過去大家都把焦點放在製造業,都以為服務業是內需產業,事實上服務也可以輸出,台灣的服務業若仍以2,300萬人為市場,不可能壯大,必須著眼於輸出,才能創造更大的產值。

莫看印度每人所得尚低,其電腦資訊的服務輸出已居世界第一,韓國營建輸出也居第一,泰國的旅遊、星港的金融也名列前茅,他們在不同領域各佔一席之地,除了憑藉自身實力,尋求他國市場的開放,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服貿協議 促市場開放 服貿協議正是促使他國市場開放的手段,面對全球服務貿易的競爭,政府自應盱衡全局,尋求與貿易夥伴洽談相關協議。各界不必迷信服貿協議,以為協議生效,我們的服貿即可超英趕美,但也不必排斥這一協議,悲觀認定自此台灣經濟就會丟盔卸甲,全盤皆墨。

 須知,兩岸服貿協議是兩岸問題,更是經濟問題,相較於從意識型態來否定它,不如從全球競爭的高度來檢視它。我們服貿排名近年已每況愈下,若學子們不回歸理性思考,而讓政治對抗持續升溫,台灣服貿排名退至三、四十名之外,恐已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