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耀仁專欄 紡織類股 不退流行

我國紡織業的成長在台灣工業發展過程中總是一個亮點產業。近年來,儒鴻(1476)、聚陽兩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分別高達910億和250億,占上市紡織類股市值5,030億的18%和5%。雖然,遠東新的市值仍是上市紡織類最高,占比達30%,但已與2000年時市值最高達2,560億,不可同日而語。

此現象表示,機構投資人對台灣紡織業仍具信心,只是看好的產業主軸,由紡織上游的化纖、紡絲,轉到下游的成衣及織品設計領域。此外,由於投資標的不多,所以,目前集中在以成衣及織品設計為主業的儒鴻及聚陽。

台灣紡織業過去30年是聚酯纖維為主軸,由上游原料對苯二甲酸(PTA)、乙二醇(MEG)的自給自足,帶動石化產業鏈同步擴廠,從聚合、紡絲到機能性紡織品的開發,如吸濕排汗、抗菌除臭、抗靜電、保暖系列等產品的求新求變,以保競爭力。

目前,中國大陸聚酯產品已占全球80%的產量,台灣業者生存不易。未來台灣紡織業的發展,將轉以尼龍系列為主軸,無論是尼龍6、尼龍66或生質尼龍,都應該全方位投入研發及生產,特別是上游的原料如尼龍66的己二月青(ADN)和己二胺(HMDA )等關鍵石化原料,經濟部推動石化高值化計畫更應加入此項目。

畢竟纖維只是紡織品的載台及架構;發展尼龍為主軸的紡織產業,加以我國機能性紡織品的生產經驗,可以避開中國大陸業者的競爭,同時以現有的產業聚落,可發展少量多樣的織品設計,因應歐美快速反應的市場需求,取得較高的產品附加價值。

投資人仍看重台灣紡織業的發展,我們也有產業對策,主要的工作包含上下游垂直整合工作。原料需先引進,再建立自給自足的生產技術,培養織品設計人才、建立與最低工資脫勾的成衣加工專區。紡織業者常引以為傲的說:「紡織業曾是台灣最大的創匯產業」。專業人士都知道那是化纖的原料成本都算到石化業的結果。

回到現實面,我們不應該只想利用越南加入TPP有成衣出口到會員國享免關稅的優勢,應該想想台灣為何要以最低工資保障外勞;供需法則,出的價格太低自然請不到外勞,最後變成產業無奈出走,還要看其他國家臉色。

無論如何,紡織業是民生工業,需求永遠存在,只要政府有心推動,我們仍看好台灣紡織業的發展。在此趨勢下受惠類股包括力鵬 、集盛、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