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纖維發展技術藍圖--第6章聚酯纖維產業發展競爭力分析

台灣因為缺乏天然纖維,在近10年來人造纖維產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已經成為紡織產業的主要結構,並且以上游產量充裕、品質穩定的化纖原料支援中游紡紗、織布、染整等產業之發展與茁壯,進而協助中、下游紡織業者建構跨國性產銷網路。眾所週知近年來,台灣紡織產業發展以上游人造纖維為主,進而造就中游成品布類之強勢國際市場競爭力,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每年布類出口額仍達90億美元以上(占整體紡織品出口額逾六成),惟在東亞各國(南韓、中國大陸、印尼等)競相擴充人造纖維產能之際,造成全球人造纖維產能大幅過剩,供需失調。同時,中國大陸又積極推展紡織品進口替代政策,不斷發展技術;南韓集產、官二方面資源全力推行米蘭計畫,提升紡織業的競爭力;而東南亞各國也逐漸自金融風暴中復甦,已對台灣紡織業造成相當大的威脅。

此外,歐洲與北美洲推行之區域性貿易保護主義與措施開始發酵,影響了全球紡織品貿易結構,愈來愈多台灣業者研擬赴中美洲或其他亞洲地區,以尋覓新的生產基地。台灣在2005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海峽兩岸間之貿易結構將會轉變;紡織品內銷業者必須面對來自世界各國產品的激烈競爭壓力,外銷廠商除必須面臨中國大陸與南韓的強力市場競爭外,更要對來自於中美洲、北非、東歐等地區的紡織代工威脅,提出因應措施;因此,台灣紡織產業確需針對產業競爭力進行推演分析,以研訂完善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