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MF國際成本比較紡紗梭織針織-1997年調查報告

ITIS黃玲娉

ITMF全名“國際纖維製品製造業者連合會”。自1979年起,每隔兩年會針對紡織成本做全面性調查並進行國際間成本比較,以期能對初期投資有興趣的業者提供參考資訊。資料來源則是由纖維機械廠商,纖維業界團體及企業所提供。當然其中還包括了許多的協會、學界與政府資訊。

本次(1997年)成本調查,略分為環錠與OE兩大部分並分別就其使用於梭織、針織時的

加工費(不含原料費,間接費用)

製造成本(不含間接費用)

分別進行7國間的國際比較。

1995年度的調查中(1996年7月發表)以美國、韓國、印度、巴西、義大利、泰國、日本為主,1996年度調查(1997年7月發表)則是將日本、泰國排除在外,另增印尼與土耳其共為7國,至於排除日本、泰國的原因則無特別說明,。



在此特別強調,此調查報告所顯示之數字,並非實際成本,請讀者留意。

前次的調查是在1995年的春天所進行的,當時1美元可兌換82.24日元,是個日幣大幅升值的時期。另外也是原綿Liverpool A指數每磅超過110分美元的異常高價時期。此次的調查結果顯示數字已恢復常年,從各國匯率來看是有些許成本降低的趨勢。令人注目的是,若以義大利為指數100,有些國家變化特別大,但美國卻相對的成本降低,尤其是紡紗的製造成本指數,美國指數為85,較韓國的86為低。



前 言

近年來,全球紡織產業不但是在市場製品上競爭激烈,技術方面不斷的革新進步,各國更是致力於設備近代化與基礎設備改善。

競爭力增進上的努力,雖起於先進國,但最近,已普及於新興工業國家。新興工業國的業者大量進口機械設備、引進纖維品製造加工技術,在困難環境下盡量維持競爭力。ITMF自1974以來一系列「纖維機械商出口統計看主要國紡織設備動向」的調查中可見其端倪。

1979年起的「紡織成本國際比較」調查,目的是針對紗製造與織物織造業的「世界性資本集中化」的動向做長期追蹤。因此特別將「紗與布的加工費與製造成本」詳細地以各項成本要素項目別來表示、評價,並儘量表達各成本要素的相對重要性與對總成本的影響。

當您在閱讀此調查的同時,多留意此調查的目的。全球業界之實際狀況並非如調查所設定的情況般,資本只集中於新銳設備上。實際上,競爭力的顯現常於中古設備上,真正的紡織成本要比此調查報告內容要來得多樣及複雜。

此調查報告所表示的製造成本,只能說是反映計算紗、布販賣價格模型的決定因素之一而已,這點請讀者們特別留意。因為政府援助、輸送、保險費、關稅等諸經費也是重要因素。再加上競爭力的主因 - 品質、設計、信用、出貨期的長短等影響因素都不包含在此調查的範圍內。因此,我們只能說這種國際成本比較只不過是現實市場的近似值之一罷了。

最後想提出的是,總體經濟上的要因(工資水準、通貨膨漲率利息水準、匯率狀況等)因常有變動,所以當我們在做長期、有效的生產成本比較時,有其實際困難存在。不得不在這些經濟要因的變動中加入修正。我們期望後述的成本資料能對有意考慮初期投資業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