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系統性、戰略性策略方針 攜手共創世界級競爭力

兩岸紡織產業自1992年展開交流活動,近年在雙方政府單位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合作日益增溫,尤其是ECFA簽定、實施後,雙方交流層次已提升至產官學研各界,合作願景日漸明朗。
紡織所董事長汪雅康指出,2009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國際產業局勢瞬息萬變,尤其是紡織業從急凍、重整到復甦的過程,很多的舊思維、舊框架都已打破。過去,歐美品牌企業運用原物料及通路掌控,主導國際產銷供應鏈,全球性的決策都在巴黎、米蘭、倫敦、紐約、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的交易市場決定。
亞洲的人才、資源非常豐富,早已是最大生產基地,更是最大消費市場,兩岸化纖產能甚至達到全球七成,結合兩岸及世界華人優勢互補,主動爭取改變協商紡織原材料價格空間,應可扮演主導角色。
汪雅康說,由於全球化、城市化、少子化、老年化等趨勢,造成物質需求與資源供給不平衡,使環保、節能、減碳等議題成為國際共識。兩岸都已投入產業結構轉型,發展高機能、高功能性及產業用紡織品,兩岸推動高價值紡織品時應先建立系統性、戰略性策略方向,例如機能性高新材料及應用產品開發與對接、產業價值鏈及網絡建立、產業規範與標準調和、共同市場合作等,雙方如能優先佈建良好機制,就有機會攜手營造理想環境。
大陸從世界工廠演變成世界市場,亦從紡織大國蛻變為紡織強國;台灣自2000年起推動機能性及產業用紡織品,兩岸持續轉型,已不只是生活產業,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幸福產業。
去年在台北舉行的兩岸紡織與纖維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紡織所推動簽訂七項合作意向,今年都已展現成果:南緯公司與悅達集團在江蘇鹽城的投資案,投資額達三千萬美元;康那香公司與恆天重工的合作案,兩套系統近500萬美元,康那香更提供每分鐘100米提升到200米的系統設計。顯見,兩岸務實合作不僅雙贏,更能讓產業界擁有世界級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