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到搖籃產品認證制度之介紹

前言
根據European Commission(2006)產品環境調查報告指出,消耗性產品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相當大,其中紡織品約占2~10%。Bhamra(2007)指出大多數技術先驅業者對於環境保護所產生的問題保持開放的態度,並積極描繪未來市場、瞭解消費者需求及影響法令或法規制訂,他們視環境衝擊議題為機會而非威脅。Knowles(2007)報導指出M&S要求並鼓勵下游供應商皆能協助達到五項目標:
一、達到碳中和;
二、減少廢棄物之垃圾掩埋;
三、拓展永續性資源;
四、建立公平交易新標準;
五、協助提升消費者及員工健康的生活型態。
尤其在紡織品原料的取得,他們採購公平交易之有機棉、麻和羊毛及保特瓶回收之特多龍纖維(Polyester, PET)、聚乳酸纖維(Poly lactic acid, PLA)之人造纖維。台灣身為全球紡織品供應鏈重要成員,近年來也紛紛感到環境衝擊議題之壓力。
姚興川(2006)曾談到環保標章對產業發展的益處,他認為將環境保護的概念納入生產與產品設計中不但可以提升企業的形象還可以拓展消費群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另外亦可打破「綠色壁壘」將台灣的紡織品行銷於國際。近年來,受到零售商之壓力,台灣紡織業積極面對環境保護議題,如遠東、宏遠、福懋等紡織大廠紛紛取得Okeo Tex standard 100或Bluesign等認可;但取得標章後對公司獲利是否有效益,仍值得探討。許多紡織業者在強調環境保護議題投入大量的人、事、物,但獲利卻不如預期,因為「生態效率」(Eco efficiency)是降低生產中非必要之負面結果,強調環境保護,常造成經濟和環保無法兼顧;以「生態效益」(Eco effectiveness)則是同時考量經濟、社會、環境之利益,提供產品與服務之正面提案。
搖籃到搖籃設計是以「生態效益」做為產品設計之準則,而搖籃到搖籃驗證制度整合產品及系統驗證以確保產品符合環保之要求外,亦能追求企業永續的發展。透過本文之介紹,將提供紡織業者產品開發之設計方向及擬訂公司永續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