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碳足跡的介紹–以紡織產業為例

前言

人類因經濟活動的高度發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濃度持續增加,已引起全球氣候變遷及災難不斷發生。原為尋求解決2012年京都議定書期限屆滿後,全球減碳協議的新談判,2009年12月17~18日於哥本哈根盛大舉行,然因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陣營歧見,無法對全球減碳達成重要協議,但通過一個由美國、中國大陸、歐盟、印度、加拿大、巴西與南非等國家主導的「哥本哈根協定」,要求全球暖化程度應控制在攝氏兩度內。



雖然哥本哈根會議失敗,2012年後聯合國具法律約束力的規範尚未成形,但氣候變遷對地球造成的危機,已廣為世人所認知。不管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從政策面、產業面到消費面的各種減碳管制措施接踵推出,如歐盟已於2007年8月立法,要求產品需滿足生態設計的要求(EUP),否則可限制其進口或課碳關稅;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要求五年內其所有供應商均須完成碳足跡驗證機制;另外,擁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美國若通過減碳法案(United States Carbon Reduction Act),政府與民間採購的商品,都必須有碳足跡認證,這對台灣出口將有很大的衝擊。而台灣紡織品銷往美國、歐盟等國家,未來也有可能受到產品碳足跡標示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影響,國內的紡織業者宜提早因應,避免未來在出口貿易上受到嚴重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