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MIT國際發光 紡織業重返榮耀

      2016巴西里約奧運熱鬧進行,也看見MIT品牌的驕傲!Adidas為德國隊做的隊服,幕後功臣正是台灣紡織業研發的布料,台灣研發能力在奧運場上發光,也為台灣紡織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早期,台灣紡織工業以進口原料為主,而後以在地石化工業提供原料為基礎,配合進口天然棉與人造纖維,發展出上中下游完整的生產體系,包括人纖製造、紡紗、織布、染整、成衣及服飾品等產業。

   隨著近年來運動休閒時尚風潮興起,穿運動服出門變時尚與流行,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包含UA在內的運動品牌布料,高達一半來自台灣。原來台灣已不僅生產所謂的涼感、吸濕排汗等機能布料,還升級成為兼具功能及時尚的布料,更為世界紡織品原料市場主要供應來源之一。
   根據紡拓會統計,
2015年台灣紡織成衣出口總值為108億美元,較 2014年衰退6.6%;其中布類出口值為73.2億美元,較前一年下跌1. 3%;紗類出口值為16億美元,較2014年衰退19.5%。
   以出口結構而言,最大宗產品為布類,出口比例占
67.8%,顯示織布業不僅於製程上位居紡織業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亦是紡織業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而紡織業中、上游之纖維、紗線、布料占出口比例超過9成。
   若以地域來看,台灣於
2015年出口至東協10國的金額為39.2億美元,較2014年成長1.3%,出口比重為36.2%,為最大市場。
   布料是創造台灣紡織品出口的動能,出口值由
1990年的43.62億美元,成長到2015年的73.2億美元,出口比重由42%增加到68%;201 5年纖維與紗線的出口比重,分別占紡織品總出口之8%及15%,成為全球紡織產業鏈中,上、中游產品重要的供應者。
   近來業者積極投入研發,台灣以擁有充裕的化纖原料供應、創新的 織布及染整技術,建立起機能性紡織產業的產業價值鏈和群聚優勢,並朝差異化、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

   另外,為因應國際市場競爭態勢,近來亦有布料廠發展布料至成衣 之垂直整合,甚至積極發展品牌與通路,以維持競爭優勢,主要也是由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為全球最重要的成衣加工基地,故台灣紗線與布料出口至該兩地區,可進一步深化歐美買主採購供應鏈的連結,有助紡織業進一步發展,提升出口競爭力並擴大出口成長。
   回顧2015年台灣紡織產業由於受到下游客戶庫存調整,使整體產業出口值衰退,此庫存調整期亦延續到2016年上半年。
   然而,經歷了一到兩年的庫存調整後,近期有從上游原物料逐漸觀察到其下游需求正在回溫中,無論是從棉花價格上漲刺激需求外,訂單及需求回溫才是帶動整體產業點起回溫火花的主要原因,目前從加工絲到尼龍都有感覺到拉貨動能。

   而有別於大陸市場的不同,台灣的紡織產業已逐漸走向高毛利的利基型產業、特別以生產機能性材料為主,台灣生產利基型小色貨而大陸地區則以一般型的大色貨為主。
   預估此回溫力道會從第3季開始逐漸點燃,而第4季會進入回溫旺季,此復甦力道可以延續到2017年,相信2017年會是紡織產業需求提升的旺年。
   隨著世界時尚潮流改變,加上環保等議題興起,機能性紡織品重要性將越來越高,對台灣已逐步建立機能性紡織產業價值鏈和群聚優勢的紡織業而言,正是爭取市場擴大版圖的良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