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量反應 Demand Response 概念運用在成衣生產的可行性

話說102年12月20日的溼冷日子也是自動需量反應試行服務啓動大會暨研討會。我承認以前讀科學人講智慧電網那ㄧ期只是隨便瞄瞄,這天被一直洗腦才把所有東西兜在一起。不過,整個聽完完全覺得Vendor Code很像一個個電力公司;Factory Code是旗下的電廠,至於一個廠有兩個Code來做品牌訂單就像是虛擬電廠;Supplier Code則是發電來源(例如核能)。 


先貼一段定義來說明Demand Response需量反應:


「終端用戶為反應時間變動電價,從正常的用電形態中改變用電量;或是批發市場電價飆漲時系統供電可靠性受到威脅時提高支付金額以誘導用戶降低電力的使用。


需量反應的目標包含了以下四點:(1)減少尖峰時段需量 (2) 尖峰負載轉移 (3) 減少備轉容量,將潛在可卸載需量轉為非熱機備轉容量 (non-spinning reserve),延後興建電廠或新增發電容量設備時程 (4) 改善設備利用率,將需量移峰填谷,使需量曲線平穩化,平均且有效率地使用發電機組。


依據不同的經濟誘因,需量反應實施分案可以分為二大種類:


(1) 激勵機制(Incentive-based mechanism) :直接負載控制方案 (Direct load control program)、需量競標 / 回購方案 (Demand bidding/buyback program)、緊急需量反應方案(Critical demand response program)、容量市場方案 (Capability market program)、輔助服務方案 (Auxiliary service program)。


(2) 價格機制方案(Price-based mechanism) : 時間電價(Time of use price)、即時電價 (Real-time price)與緊急尖峰電價(Critical peak price)。


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的好奇心冒出頭了沒——咦,我有暗示什麼嗎XD?


價格機制方案就免談了,成衣/材料接單是季節內同價了,且未來只會與到被用各種新把戲砍價。激勵機制方案呢,現在不是電力公司出手、反而是用戶決定要給什麼卻又不明不白地亂搞一通。即使用戶給的都是貨幣,但電力公司卻不是給出一顆顆的電子而是不同種類的離子,所以才會被氧化或還原掉。


那...到底要怎麼辦?ESCO結合能源資通訊創新商機囉。http://www.esco.org.tw/Default.aspx
賣電收錢,就是插頭插上去開關打開就要能動,所以別為了xx days leadtime煩惱了,別只想著靠賣更多電賺錢而是要靠附加價值賺錢。要優先關注的議題是找個適合的能源醫生(不只管電,而是各種會流動的都管)來好好診斷、治療、定期追蹤,也要想一下激勵方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