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衣著及家飾用紡織品-第三章人造纖維加工絲業

2005 年世界紡織業遵循三十多年的配額制度取消以後,雖然紡織品產業回歸自由化的市場機制,但曾經是全球加工絲最大出口國的台灣,部份企業體卻並未藉由技術與管理的優勢獲得實際的利益提升,反而在面對原料價格不斷攀升、成品零售通路被歐美掌控、反傾銷制裁、中國大陸以及金磚四國的崛起等因素,心驚膽跳的度過艱困的一年。

現今台灣加工絲產業需注意技術提升的速度不夠快、與中國大陸產品區隔分工模式改變,及下游布廠外移等三大產業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以往台灣上、中、下游體系完整,上游聚酯絲及下游聚酯梭織布產量均居全球首位,時至今日,下游成衣業因成本因素另地生產,連帶使得布廠也陸續外移,在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傾力發展人纖工業之際,當地市場已從原先的進口轉變為出口,嚴重威脅加工絲產業外銷市場的拓展,面對國際激烈競爭環境,加工絲業者勢必積極朝向服務型製造業轉型,聯結海外台商、打響MIT 品牌、整合資源,配合兩岸三通政策,找到一條建立專長的大道,得以永續發展。

展望未來,我國加工絲業者面對21 世紀變動賽局,必須體認原料價格一定會隨著原油上漲而不斷攀升,除了應加強技術整合與擴大產品之差異化,更要藉由台灣目前完整的產業體系相互支援,建立新纖維產業群聚,如此方能運籌全球,維持紡織業為台灣最重要創匯產業之動能,創造紡織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