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纖維發展技術藍圖--第1章緒論

1-1 研究背景

紡織產業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輕工業之一,曾被稱為台灣的“明星工業”,在台灣經濟起飛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長久以來,紡織產業一直是台灣工業化的主導產業之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擴張成長後,台灣紡織產業歷經恢復重建--進口替代--出口擴張--轉型的發展歷程,為提升產業競爭力,西歐、美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紡織業都有過這種調整經歷,英國早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限制過剩棉紡織品,日本則是在20世紀50-70年代所制訂的產業政策中,限制棉紡、毛紡織,並由政府出資收購過剩設備。韓國70年代也曾實行設備限制措施。
198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紡織產業產值與出口值在各工業的龍頭地位讓位於電子/資訊產業,開始進入轉型期,但直至目前為止,紡織產業仍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之一。1997年,台灣紡織產業總產值為6044億元新台幣;紡織品及成衣合計出口達166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而後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紡織產業總產值與出口額略有下降,至2000年為5547億元新台幣與152億美元。至2001年,因為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以及大陸十.五計畫推動自給自足政策、國際區域經濟體系的形成,以及美國911事件的發生,使台灣紡織品的出口表現不盡理想,紡織業在公開市場的資金募集相對困難,及生產者國內投資意願低落,導致2001年的產值僅為新台幣4860億元,衰退12%;出口值126億美元,下跌17%;進口值為23億美元,衰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