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針織供應鏈關鍵因素分析-第四章台灣針織產業概況與供應鏈分析

4-1 產業發展歷程與影響發展之關鍵因素分析

台灣針織業的發展起於1949年政府遷台,由中國大陸來台的針織業者籌組成立台灣區針織工業同業公會,針織工業自此奠定發展基礎。當時由於勞力密集、工資低廉、土地取得容易並且資金需求不多,許多業者紛紛投資設廠,發展初期,台灣製造之針織品以內銷為主,產品主要為針織內衣,原料以棉紗為主,織製各式汗衫、棉毛衫褲、衛生衫褲等針織內衣。
1956年台灣針織產品內銷呈現飽合,開始發展外銷,初期市場規模小,以棉質針織成衣試銷美國。隨著1964年耐隆絲與聚酯棉開始生產,啟動台灣人造纖維工業發展,人造纖維針織品廣受歡迎。在1962年美國管制棉質類紡織品進口,針織品外銷受阻,在政府積極扶植與獎勵下,人造纖維工業成長迅速,針織業者開始廣泛使用人造纖維原料,發展至現今針織品所採用原料除棉紗、聚酯、耐隆、嫘縈、彈性纖維、壓克力紗外,亦廣泛使用多機能纖維,如吸濕排汗、抗菌、防霉、抗靜電等多變化纖維。然而,1970年美國對台灣非棉織品全面設限,於是政府極力鼓勵外銷,發展全球多邊貿易,開拓了加拿大、歐洲、中東等地區市場。到1970年代,在平穩的台幣匯率及勞力密集生產下,台灣經濟起飛,針織品生產外銷市場擴大,外銷業務激增,新工廠林立,1971年工廠總數已多達154家。但1974年的石油危機使各國經濟大幅衰退,為保護國內紡織業,紛紛對台灣紡織品設限,針織工業發展受阻。然而,台灣針織業在致力生產管理及品質改善下,1978年針織品外銷金額仍有大幅成長,由1968年之1,600餘萬美元發展至1978年之8億美元。工廠總數也由1949年草創期之40餘家發展至1978年的214家。1980年代景氣回轉,台灣製造業蓬勃發展,針織品外銷市場已遍及全球各地區。隨著針織品外銷的發達,以及適應市場需求,生產製造改為各式針織內外衣,如外套、洋裝、襯衫、裙子、褲子、運動衣、休閒服,以及各種特殊用途針織布等,而原屬於針織的毛衣、毛巾、襪子等類,也因外銷量成長而從針織業分出獨立。針織產品,如毛衣的發展達到顛峰時期,每年出口量超過千萬打,隨後在1990年美國控告台灣、韓國、香港輸美人纖毛衣業者傾銷案成立,對台灣毛衣相關業者課徵傾銷稅,從此毛衣產業漸漸轉移生產至東南亞、中南美洲、中國大陸等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產業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