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不如洋貨、又有本土品牌追趕 產品定位不清 面臨苦戰

李寧自詡為大陸市場的NIKE,處處模仿NIKE的行銷策略;但專家分析,李寧資金、研發實力都比不上「洋品牌」,又面臨本土品牌的追趕,夾縫中求生存當然不容易,應該儘速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投資者報報導,如果NIKE、Adidas兩大國際品牌在大陸體育用品市場是第一梯隊,那麼由大陸「體操王子」創辦的李寧應屬第二梯隊,安踏、特步、361度則是第三梯隊。夾在兩大群體之間,李寧定位一直模糊不清。
其實,李寧從一開始創業時就開始模仿NIKE、Adidas,也選擇明星代言人這條路。
但國際品牌資金雄厚,往往能大手筆簽約體育明星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如NIKE在籃球代言找NBA巨星Kobe Bryant、詹姆斯,足球找羅納度、伊布拉希莫維奇,網球找莎拉波娃,代言人幾乎涵蓋了各個領域最頂層的巨星。
受限於資金和實力,李寧只能簽下「B咖」明星,比如歐尼爾、特納、瓊斯。
雖然歐尼爾之前很有名氣,但已近退役年齡,對李寧貢獻不是很多。
特納、瓊斯知名度太小,這使得李寧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很難提升,運動迷們也難去追捧。
就產品研發來說,國際品牌的每一款鞋、服裝,都是經過研究、測試、改良,最後才投入市場的。但李寧還是擅長在中國元素上做文章,如推出「赤壁」文化鞋、「鍾馗」籃球鞋等。
一名鞋品收藏者直指,李寧的失敗是產品定位不清;想當一線品牌,又要爭取年輕族群,售價還持續上調到與國際品牌看齊。轉變過程已讓舊客戶與李寧想達到的目標落差越來越大。
而安踏、匹克等代工出身的企業,也在資金實力雄厚後,開始經營品牌,也找明星代言,在央視打廣告,發展代理商,逐漸壯大起來。安踏還借助大陸CBA揚名海外。
業內人士評論,「李寧」品牌創立就是因為創辦人李寧的理想,要做一個中國偉大的體育品牌。但先前李寧太過自我膨脹了,反而脫離了市場,現在是李寧找回自身品牌核心定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