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綠色織品打造新商業模式 氣候異常及天災頻傳,未來氣候防護的服裝將大受觀迎

氣候異常及天災頻傳,商品開發趨勢及方向日益受到重視,2011年8月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Tnet-CEO聯誼會召開氣候極端下的產品開發方向議題工作坊,與會紡織業CEO都認為,原料選用生質纖維的比重將提高,在製程上3R節能減排是重要議題,在終端產品上未來氣候防護的服裝將大受觀迎。
綠色紡織品的推力,大致來自3個層面: 1.政策面的強制力,如歐盟的Reach法案限用有毒化學物質,對於要輸入歐盟的紡織品不得檢出清單所列有毒化學物質。
2.國際品牌商為維護形象,對於企業社會責任(CSR)都會有所回應,如NIKE、adidas、Vaude提出2015年環保政策宣言;在綠色和平組織推動下,NIKE、Puma、adidas也承諾在2020年前達到有毒化學物質零排放的水準。
3.供應商製程上的配合,供應商為接到品牌商的下單,需回應國際品牌商的環保要求,提出有效證明,如bluesignR認證、碳足跡盤查,在環保法規趨緊及能源高漲之下,供應商尋求節能減排的意願提高,如yarn dye、dope dye、冷轉印、超臨界染色等替代傳統染整的技術。
環保與經濟的和解 不管在素材選用、製程節能減排或市場行銷,紡織業價值鏈的設計對環境議題都應有所回應,同時試著回答能帶給消費者多少效益,以下提出3E思維,從環保與經濟的對立,移向環保與經濟的和解。
1.效率Efficiency 利用原料改進或衣服特殊設計,達到更佳效率,以減少原料使用或衣物購買,降低冷暖氣的使用,節省能源消耗。
許多國際品牌為了增加蓄熱保溫的效率,致力於尋找解決方案,如採行body-mapping設計。
Darwin Jacket由Millet為遠征智利最南端的達爾文山脈而設計,採body-mapping保溫可以承受極端寒冷環境,且重量不到1公斤,夾克結合天然鵝絨與Primaloft保溫材(分別為100及130克每平方米)。重量更輕的填充物是放在上背部、帽子及手臂下方。
Millet的設計師Sophie Duflos表示,正在逐步淘汰羊毛,因在極端條件下,天然合成更輕更可壓縮,具更好溫度管理,非織造的結構讓更多空氣可以留在裡面。
Eider負責羽絨產品設計師Lionnel Ducruet表示,一件外套要保暖容易,但要能調節溫度就複雜許多。
Eider常使用3種類型保溫隔熱於不同場合:使用羊毛於冰攀的登山服裝,它在潮濕條件下是最好纖維;可壓縮成小體積的羽絨是最好保溫的材料,但濕的環境中會削弱保溫表現;Primaloft最接近天然合成羽絨,2毫米厚Thinsulate有最好的送保溫/細緻比。
2.經濟Economy Economy的思維與Efficiency的思維有一體兩面的意涵,包含Efficiency的觀念外,更包含簡約、簡化的精神主軸,不是一味追求低成本,而品質、設計導向的簡約風格,避免超過需求的過度設計,讓平衡、智慧及簡單的設計在產品中展現。
Patagonia創辦人伊方修納在《任性創業法則》書中提到,多用途、耐久性、符合顧客身材、簡化產品線、全球化設計、容易照料和清洗等,都是Economy的概念。
Columbia率先提出Interchange System三合一新概念,開發了外套內裡可以拆卸的新穎設計,不但獲得業界認同,同時獲得市場迴響,當年推出Bugaboo Parka外套已成經典款式,在各大戶外用品服飾都可見類似設計。
戶外用品在產品設計上更延伸了這樣的概念,多用途外套(versatile jackets)成為戶外服飾新亮點,如同一款產品須符合mountain walking、climbing and skiing,設計趨向單一產品多功能化,進一步戶外服飾加入時尚設計,成為城市休閒、流行生活的選項。
3.生態Ecology 人類過度使用資源、廢棄物丟棄、有毒化學物質使用,皆造成環境賀爾蒙的負擔,Ecology的思維是要以維持生生不息為要旨,如非石油系纖維開發、有機棉推廣、有毒化學用品禁用等。
減少供應鏈的危險化學品 C & A和中國運動品牌李寧也加入NIKE、adidas、H & M、PUMA的「joint roadmap」計劃,削減其供應鏈的危險化學品。「joint roadmap」計畫是指公司如何做出排毒承諾,並開發工具來監測並消除部分的危險化學品。
Greenpeace Detox Campaign(綠色和平排毒組織)統籌Martin Hojsik表示,調查發現仍有時裝品牌大廠將有毒物質排入中國大陸的江河中。呼籲所有企業都應該正視水污染問題,在最短時間削減供應鏈的危險化學品,並呼籲所有過程須透明化,方便民眾隨時監測進展。
過往,企業不想把環保當作成本,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把外部成本轉嫁於環境、轉嫁給全民,當公民社會日漸成熟、極端氣候對住民威脅日漸加劇之際,許多歐美國家及企業已經回應對環境的責任與承諾,藉由國際品牌的推動來傳達環保的信念及作法。
台灣紡織業也開始重視此議題,認知「經濟」與「環保」不能再對立,應該找出交集的「和解」方式,紡織品應回應消費者「buyinggreen」的需求,在和解的新思維推動下,把環保當作新的商業模式,創造「綠色新經濟」,環保就等於經濟,經濟就是要綠色新思維。
企業走向綠色觀點,不單是策略工具,還需兼具理性及感性的訴求內化於企業的文化及精神之中,以理性實質的效益說服消費者產品的價值,以感性關懷環境的理念使消費者接受綠色行動價值,雖然綠色策略在實際營運過程中仍有不知如何著手,或成本、風險現實考量,相信透過價值鏈的重新設計、思維的轉換,終究能創造綠色經濟。(本文作者為紡織所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