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紡織產業年鑑-第六章 織布及不織布業回顧與展望

2010年我國織布產業受到下述因素影響:
(1)原物料大幅上漲,國際棉花期貨從元月約70美分/磅,漲至12月底約160美分/磅,創下2010年的歷史新紀錄,連帶的使替代原料如聚酯棉、聚酯加工絲和耐隆加工絲同步上漲,使得織布業者在購買原料時無法預測未來是漲是跌且在轉嫁困難情況下,無法正常的接單。
(2)ECFA的簽訂帶動兩岸紡織產業優勢互補,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簽署ECFA,於9月12日生效,2011年1月1日起實施早收清單,台灣早收清單共539項,紡織品計136項,其中布類產品有85項;中國大陸早收清單共267項,紡織品計21項,其中布類產品有14項。台灣紡織業早收清單(133項)占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紡織品近7成,即台灣紡織品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紡織品有7成可享有免稅或減稅優惠,從兩岸紡織貿易結構不難看出兩岸產業結構上的互補性,也可見ECFA通過貿易互惠在促進兩岸紡織產業加強整合資源、實現發展共贏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3)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的改變,2010年中國大陸針對高耗能、高排放、產能過剩的企業,為了節能減排而進行限電。旨在「十二.五」時期,逐步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要求的落後產品、技術和設備,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後產能監督管理機制和政策體系。另外,中國大陸沿海地區面臨勞動工資調升壓力,各省份的最低工資2010年出現10%~30%之間不等的調幅。面對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轉變,雖然在短期間內中國大陸製造的相對優勢不會改變,但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各省勞動最低薪資紛紛調高,製造優勢逐漸褪色中,未來成為世界市場的情勢將慢慢顯現。台灣紡織產業應思考如何製造業服務化,在思維上亦應作些改變,對於中國大陸的發展應側重「市場面」大於「製造面」的策略思維,如從ODM到OBM、從「產業鏈整合」到「產業間合作」、從「產品多元化」到「產品多元化行銷」等策略思維。
台灣織布產業由於面臨內在經營環境限制,及國際競爭的劇烈變化,已逐步著重創新、研發、設計導向,朝向更高經濟效益之方向邁進;除了繼續提升產品高附加價值與深度差異化,台灣織布業生產策略已逐步轉移至非價格競爭,且積極進行異業結合,以產品之創新性、獨特性、精緻性、設計性等作為台灣織布業未來之發展目標。
回顧台灣不織布產業2010年的表現,自簽定ECFA後景氣持續看好,雖然民生用品市場部份受到中國大陸低價產品傾銷,但業者已漸漸投入高單價產品,並擴大應用領域與海外市場,整體產量較2009年成長7.1%,其中以水針不織布成長約27%居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