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纖公會60周年:台灣人造纖維產業繼往開來,迎接新局
台灣區人造纖維同業公會自1965年成立以來,已邁入第60個年頭,見證了台灣人造纖維產業從基礎型大量製造走向機能升級、智慧轉型與永續創新的重要歷程。2025年4月23日,人纖公會舉辦60周年紀念慶典,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慶祝這段輝煌歷程與新時代的里程碑。紡織所很榮幸與人纖公會合作企劃製作此次盛事的紀念專刊與主題影片,從產業回顧到未來展望,全方位呈現台灣人纖產業的實力與願景。
本文摘錄自《人纖公會60週年專刊—人纖一甲子 永續締經緯》紀念專刊並結合主題影片。面對永續轉型與全球市場新局勢,台灣人造纖維產業持續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從寶特瓶回收聚酯、廢棄物再利用,到高機能應用材料,皆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實力。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人造纖維產業如何「繼往開來,迎接新局」。
力麗公司、中紡公司、中纖公司、台化公司、台灣富綢、宜進公司、南亞公司、南紡公司、展頌公司、集盛公司、新光合纖、遠東新世紀、聯發公司。
台灣人造纖維業繼往開來 迎接新局
台灣人造纖維始於1957年,當年台灣第一家人造纖維業者「中國人造纖維公司」開始生產嫘縈絲。接著於1963年生產尼龍絲、1968生產聚酯棉。進入70年代後,1975年東聯化學公司開始生產MEG、1976年中纖公司乙二醇開工,台灣正式邁入聚酯石化原料新的里程碑,這些都是開啟台灣人造纖維產業先河的具體事蹟。
【主題影片】我們一起創造的隱形冠軍|台灣人造纖維業的里程碑
時至2025年,台灣人造纖維已經歷超過60年的淬鍊、歷經多次質變。由過往所累積的堅實基礎,如何繼往開來、迎接新局,想必是大家共同關切的議題。本文首先站在全球的觀點,透視全球人造纖維的項目結構與再生纖維扮演的角色。接著總結本書專訪,歸納出台灣人造纖維產業、甚至是台灣紡織產業過去超過60年來成功關鍵因素,以及未來發展之道。再者把觸角伸向鄰國日本、韓國、中國等,藉以對比台灣的歷程。發現台灣自1970年代以來人造纖維競爭力迄今仍遠勝於韓國、日本。雖中國產能自2000年後大量開出,但台灣總能以少量多樣、靈活應變、持續研發、海外佈局以維持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最後站在2025年的當下,藉由分析國際品牌、創投視角及歐美日韓相關政策,發現循環永續將繼續驅動人造纖維產業的發展。事實上當今台灣人造纖維產業已站在全球永續浪潮的前沿,相關的努力與成就已贏得全球的敬重,不僅能滿足價格、品質、交期等各項條件,更具創新性和前瞻性。過往我們一起打造台灣人造纖維隱形冠軍,基於如此珍貴的基礎,期盼未來各界共同攜手努力勇往直前、共創永續大未來。
一、預估全球纖維產量2030年達1.6億公噸
(一) 總量
依據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年度材料市場報告(Materials Market Report,2024/9),全球纖維生產量繼2020年因受到COVID-19影響而略減之外,2021~2023年再次穩定成長。整體而言,全球纖維生產量從2000年的5,700萬公噸,至2022年快速成長2倍,達1.16億公噸,2023年再成長至1.24億公噸(參見圖1),預計至2030年生產量將可達到1.6億公噸。
圖1 2017~2023年全球纖維生產量
(二) 聚酯纖維占比57%
2023年各纖維項目占比以聚酯纖維57%最高,其次依序是棉花約20%、纖維素纖維約6%、尼龍纖維約5%(參見圖2)。
圖2 2023年全球主要纖維項目生產量及其占比
(三) 再生纖維占比較2021略降
因應全球永續的需求成長,再生纖維從2018年開始成長較為明顯。尤其在2018~2021年間占比從7.2%擴大至8.5%,惟在2022~2023年成長幅度趨緩、占比降至7.7%。主要是再生纖維價格仍高於原生纖維、缺乏價格競爭力,難以快速擴大市場所致(參見圖3)。
圖3 2018~2023年全球纖維與再生纖維產量及占比
1. 2023聚酯再生纖維占聚酯纖維約13%
2023年全球聚酯纖維生產量達到7,110萬公噸,佔纖維總產量57%,然全球再生聚酯纖維占全球聚酯纖維(含原生與再生)比率在2023年下降至13%,略低於2022年的14%。主要原因包括(1)回收PET瓶料源缺乏;(2)紡織品到紡織品回收規模仍難以有效擴大;(3)原生聚酯纖維生產量的持續成長(參見圖4)。
目前聚酯系的紡織品到紡織品回收系統仍在開發中,佔所有再生聚酯纖維的比例低於1%。至今全球再生聚酯纖維的主要料源仍是回收寶特瓶(99%),其他如海洋廢棄回收再製成聚酯纖維只佔約0.01%的比率。
而生物基聚酯纖維的市佔率也非常低,約佔整體聚酯纖維市場的0.01%,主要受限於高價格、可用性及可持續性問題仍待解決。
圖4 2018~2023年全球聚酯纖維與再生聚酯纖維產量及占比
2. 2023年尼龍再生纖維占比2%
2023年全球尼龍纖維總產量達673萬公噸,較2022年的621萬公噸成長8%,占全球纖維總產量5%。雖然再生尼龍纖維市場持續成長,但受限於(1)回收再生技術的困難;(2)投資意願低落,致使成長速度相當緩慢。2023年全球再生尼龍纖維產量為14萬公噸,占尼龍纖維總產量2.08%(參見圖5)。
目前再生尼龍料源主要來自於(1)消費前廢棄物,主要是紡織下腳料或少數其他硬質尼龍廢棄物;(2)消費後廢棄物,包含廢棄漁網、繩索、地毯或其他使用後的尼龍紡織品。
圖5 2018~2023年全球尼龍纖維與再生尼龍纖維產量及占比
二、量化數據背後的質變:台灣紡織產業成功關鍵因素
(一)從「以量取勝」蛻變成「以質取勝」
台灣人造纖維生產量以聚酯絲為首,1998年產量達到歷史高峰175.5萬公噸。聚酯棉的高峰是1997的95.8萬公噸,而尼龍絲的高峰則是2004年的45.5萬公噸。
依據日本化學纖維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01~2022年間台灣聚酯絲年產量穩居全球前3大生產國地位,僅次於中國和印度。同樣在2001~2022年間,台灣尼龍纖維年產量也穩居全球前3大生產國地位,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參見圖6)。
圖6 1990~2023年台灣聚酯絲、聚酯棉和尼龍纖維年產量
上圖數字的背後,蘊含哪些結構化的改變呢?本書「跨越世紀的榮耀」篇章已完整列出大事紀,下文僅摘錄重要時間點,輔以記錄數據曲線背後的時代背景。
1. 台灣自 1957年開啟人造纖維產業,中國人造纖維公司開始生產嫘縈絲。
2. 1963年台灣開始生產尼龍絲。
3. 1965年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創立。
4. 1960年代後期,以低順向絲(LOY)、假撚絲(DTY)及牽伸捲取絲(DWY)為主。
5. 1970年代,人造纖維產業已具備量產競爭力,加諸內銷市場的擴大,逐漸走向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
6. 1977年,華隆、聯合耐隆、國華、鑫新、寶城等5家紡織公司面臨經營危機,時任行政院院長俞國華決定,由原華隆負責整合及合併,並以華隆為續存公司。
7. 1980年代,朝上游石化原料業發展,人造纖維產業開始第一次的設備汰舊換新,投入開發超細纖維、細丹尼、極細丹尼、海島型混合紡絲,以及型態變化加工等。
8. 1990年代邁入成熟期,引進高速假撚機,業者相繼投入超細纖維生產。
9. 中國大陸自2000年起大規模擴產。聚酯絲年產量從2001年約390萬公噸,至2023年已達4,509萬公噸。
10. 2004年中紡公司推出回收寶特瓶製成Green Plus回收聚酯纖維,開啟台灣人造纖維產業邁入回收永續世代。
11. 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面對國際市場競爭,台灣人造纖維產業再次轉型朝向高值化、機能性產品發展,無論在原料或加工段皆有差異化產品上市,包括:複合超細、彈性拉伸、吸濕排汗、環境反應以及環保回收等。
12. 2014年的巴西世足賽開始,NIKE贊助10個參賽國家隊伍,球衣原料就是來自台灣的「寶特瓶環保回收聚酯纖維」。
13. 2020年全球遭逢COVID-19肆虐,國際市場消費需求急凍,生產急遽萎縮。
14. 2023年中國產能過剩、低價外銷。
從1957年台灣第一家人造纖維公司成立迄今,台灣從「以量取勝」蛻變成「以質取勝」。當前在國際市場對機能性布料的廣大需求下,台灣人造纖維業早已是國際高階機能性紡織品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這是台灣非常寶貴的競爭力。
(二)成功關鍵因素
本書前述「領航產業突破界限 前瞻視野締造非凡」篇章訪談了12位產業領袖,綜整台灣紡織產業超過60年的關鍵成功因素,摘錄重點如下:
1. 台灣人的誠信與勤奮
「台灣就是見證在信用,一個可靠的立場,受到世界對我們的信賴。」(展頌 黃呈玉董事長)
「台灣的今天,完全是靠大家這樣中規中矩的、很辛苦的,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中紡 鮑泰鈞董事長)
「Made in Taiwan 就是我們的品牌。」(宜進 詹正田董事長)
「上下游整合、靈活調整,是我們的優勢。誠信與韌性、不怕挑戰,是我們的特質。」(中纖 王貴賢 董事長)
2. 客廳即工廠滿足毛衣旺盛出口需求
「民國60年代台灣的毛衣產業如日中天,時任臺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出「客廳即工廠」口號…業者接單後拿亞克力紗用橫編機織成毛衣,兩三天後就能完成。速度快、品質也不錯,可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南亞 黃信義顧問)
3. 中小型針織代工廠之靈活生產
「1975年開始,很多的大型針織廠退場。…夫婦倆在自己家(如新莊、桃園一帶)買個10台、15台針織機開始接代工。…那時常常可以看到兩夫妻背著小孩接紗的模樣,這種以台灣人刻苦耐勞為基因的代工模式為台灣創造出很大的競爭力。」(南亞 黃信義顧問)
4. 化纖業原料一條龍
例如,南亞黃信義顧問認為,台塑企業在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台塑成立至今(2025)年已經71週年,60年前就開始發展紡織相關領域,在高雄設立亞克力(Acrylic)工廠,接著台化開始生產嫘縈纖維(Rayon)與尼龍,民國57年南亞開始生產聚酯纖維。」這幾個主要原料對台灣的紡織業界而言相當重要,「台塑在整個產業鏈還投資紡紗、織布、染整,甚至曾經做過成衣,等於是上中下游一貫的佈局。」
5. 1990年代中國大陸強大的需求
「我們整個產業年產量大概300萬公噸…在民國81、82年的時候,中國大陸的客人是排在家裡門口等紗。」(聯發 葉清澤董事長)
「(2000年)我們追過了日本,再追過美國,那時號稱是全世界產量最大,大家都對我們很重視,那時候我們台灣是最風光的。」(宜進 詹正田董事長)
6. 將機能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T2T絕對是紡織業落實永續循環的重要方向,台灣業者就需要和品牌客戶協商,並且積極配合品牌,讓品牌指定使用台灣布廠、甚至是更上游紗線廠的產品。」(中紡 鮑泰鈞董事長)
「台灣20年前就有防臭、防菌,麻花、仿棉的、仿毛的一大堆啊。台灣在功能性、機能性的這些(研發),一直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南亞 黃信義顧問)
「已經慢慢地變成是一個 Niche Product,是一個小的市場的一種產品,所以變化很多,產品種類很多。台灣證明說,只有夕陽產品,沒有夕陽產業,這個產業並沒有被時間淘汰,但是它必須做很多的改變。」(新纖 吳東昇董事長)
「我們的成衣品牌客戶數量不斷成長,市場開始認識到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台灣紡織業的優勢所在。」(台富 莊燿銘董事長)
7. 回收瓶片品質控管嚴格
「南亞回收瓶片分成12等級,長絲用的回收瓶片等級就很高,我們對料源的掌控非常嚴格。」
「萬一長絲的品質不好,不但影響後續製程效率,還會因為客訴而增加成本。」(南亞 黃信義顧問)
「遠東深感回收再生的重要性與成長機會,投入重金引入最新自動化製程,大幅提高品質與效率,廢水更可多次利用。」(遠東新 徐旭東董事長)
「每一個規格你要做得品質很高級,事實上是很不容易。更何況環保回收材,難度是很大的。」(展頌 黃呈玉董事長)
8. 上下游產業群聚完整
「2000年前後,正好那時候整個人類的一個穿著習慣,生活習慣在改變,轉向休閒化,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契機。還好台灣在上下游產業很完整,我們的產業鏈雖然規模不大,但整體整合程度極高,能快速反應市場需求。」
「台灣可以做到很複雜的變化,像是毛感、棉感、彈性等外觀及產品性能。」(台富 莊燿銘董事長)
「Timing 是很重要的,做得慢的時候,出去已經過季了,沒人要了。台灣的距離最長最長300公里而已,今天去明天就可以回來的,我相信很多產業,都依賴台灣這個速度。」(力麗 郭紹儀董事長)
(三)未來怎麼走?業界領袖觀點
1. 研發只能增、不能減
「因為我們面對中國的競爭,他們雖然量大,但有一個缺點:不容易做到很細的規格。簡單來講,每家公司要能發揮自己的特色,讓客人能清楚辨識自己的附加價值,所以我個人認為研發不但不能少、而且還需要繼續增加。」(南亞 黃信義顧問)
「研發與國際接軌:以台灣為研發中心,聚焦精進回收技術,如去除回收物雜質並提升物性,同時佈局全球,發揮垂直整合綜效。」(展頌 黃呈玉董事長)
「以創新為核心應對市場變局,透過數位化、永續發展及供應鏈整合,持續展現台灣紡織業的創造力。」(台富 莊燿銘董事長)
2. 掌握時代脈動不可少
「建議大家主動參與國際組織(例如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參與過程當中,主辦單位可能希望知道紡織業有甚麼新想法,參與者從中可以提前因應未來的變化。有些措施可能需要提早 1年、或者1年半就開始,如果是要開發很特殊的產品,設備可能要改;等遊戲規則制定出來再決定是否投資新機台的話,起步就太晚了。」(南亞 黃信義顧問)
「台灣化纖業最大的競爭力是能隨時因應客戶千變萬化的需求。例如在全球永續的浪潮下,客戶要求供應鏈節能、減碳、減少微纖、回收再製、單一材質、生質材料…等等,同時機能又不能妥協,這些要求台灣人造纖維產業都努力做到了。」(集盛 蘇百煌總經理)
3. 海外佈局
「期許台灣紡織業上下游業者藉此整合資源、突顯差異化優勢,強化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南紡 侯博明總裁)
「差異化產品是台灣在國際市場中立足的關鍵,而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是重要的市場拓展方向,台灣應藉助這些市場的潛力保持國際競爭力。」(力麗 郭紹儀董事長)
「遠東新持續擴充再生聚酯產能,現已跨足台灣、日本、美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及中國等七個地區的生產基地,居全球第二;食品包材級與海洋回收聚酯則居世界第一,這些都是遠東新持續努力的成果。」(遠東新 徐旭東董事長)
4. 與客戶創造雙贏
「又要差異化、又要多功能、還得兼顧材料的永續性、使用綠電…等,沒有客戶及合作夥伴的支持很難應對國際的競爭。以Unique、Specific的精神提供客戶專屬的服務,支持客戶大力發展。」(展頌 黃呈玉董事長)
「衛材領域有一定的進入門檻,這是來自國際知名品牌對供應商的極致要求,…遠東新用於衛材的超細纖維能做到0.6D雙組份,其中的PET只有 0.4D;能達到這麼極致的水平,品牌客戶是絕不輕易更換供應商的。」(遠東新 張丙秋營運長)
5. 人才培育
「企業內部充滿積極進取的氛圍,員工也能充分體認企業精神,在這種文化中培養新世代員工,是永續經營的一部分。」(展頌 黃呈玉董事長)
「紡織業的未來發展取決於年輕人才的加入。」(宜進 詹正田董事長)
「鼓勵年輕世代勇於嘗試,並對這個產業保持信心。」(中紡 鮑泰鈞董事長)
6. 設備與製程升級
「透過設備汰舊換新、技術創新與新材料導入,提升產品品質與附加價值。」(展頌 黃呈玉董事長)
「雖然台灣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但產品的創新性與穩定性是其他國家難以超越的優勢。…每年都投入資金買設備,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買下去。」(力麗 郭紹儀董事長)
三、亞洲其他國家化纖產量的走勢
以下說明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歷年化纖產量的變化與當前產業發展重點,藉以對照台灣的發展軌跡。
(一)日本
1. 量的走勢
在1990年代初期,日本主要人造纖維年產量即已達到高峰,其中聚酯絲在1992年達到生產量高點,年產量為44.6萬公噸(相對台灣聚酯絲高峰是1998年、175.5萬公噸),在往後30年間呈現下降趨勢,直至2023年產量只剩下8.4萬公噸(參見圖7)。換言之,在1990年代,日本人造纖維的生產地位逐漸由台灣與韓國取代。
圖7 1990~2023年日本聚酯絲、聚酯棉和尼龍纖維年產量
2. 當前致力於永續循環議題
觀察日本化纖協會2023永續發展重點工作包括(1)PET回收系統;(2)紡織封閉循環回收系統;(3)生物基化學纖維;(4)應對微塑膠問題;(5)努力實踐碳中和;(6)化學物質管理,代表日本人造纖維產業與世界同步正致力於永續循環議題。
(二)韓國
1. 量的走勢
2000年韓國主要人造纖維的生產量達到歷年來高峰,其中聚酯絲年產量為147.9萬公噸(相對台灣聚酯絲高峰是1998年、175.5萬公噸)、聚酯棉為73.3萬公噸,尼龍纖維則是28.9萬公噸。隨後年產量即呈現衰退趨勢,直至2023年聚酯絲年產量為28.5萬公噸、聚酯棉為53.3萬公噸,尼龍纖維年產量更只剩下2.3萬公噸(參見圖8)。
圖8 1990~2023年韓國聚酯絲、聚酯棉和尼龍纖維年產量
2. 當前致力於高階應用與永續循環議題
(1)朝向高功能、高價值產品
①將業務領域從服裝擴展到高功能服裝和工業材料:例如開發功能性、高附加價值、差異化產品;將用途擴展到汽車、電子、環境業務、醫療和航空產業。並與客戶合作開發先進材料,開拓新用途。
②維持並強化高端產品,開拓先進材料市場:例如拓展芳香族聚醯胺、碳纖維、聚苯硫醚纖維市場、輪胎簾子線、彈性纖維等。
(2)開發環保材料
包含①由生物基原料(玉米、甘蔗、Bio-EG等)製成的Bio-PET;②回收尼龍、回收彈性纖維、回收碳纖維等;③機械法製成再生聚酯粒。
(3)增加需求和擴大市場的方法
例如①透過制定相關法規增加需求;②透過與每個工段的合作來分析和回應需求;③透過開發環保材料和促進循環來擴大相關市場。
(三)中國大陸
1. 大規模擴產
中國從2001年以來,為滿足其內需市場,於2001~2005年間厲行十•五計畫的自給自足政策,開始大幅度且長期性的擴產人造纖維。其中,最大規模的聚酯絲年產量從2001年的390.8萬公噸,連續23年不停擴產,至2023年已經達到4,509萬公噸,是台灣聚酯絲(同年產量43.3萬公噸)的百倍規模(參見圖9)。
圖9 1990~2023年中國聚酯絲、聚酯棉和尼龍纖維年產量
2. 當前致力於綠色供應鏈、循環經濟與智慧化
包括①提升綠色纖維供給能力(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和原液染色化學纖維);②提升可降解纖維產業化進程;③強化碳纖維減碳貢獻;④發展循環經濟減汙降碳;⑤提升能效及能源低碳化;⑥智慧化綠色化融合發展:以聚酯為例,從PTA的自動投料開始,通過DCS、MES、能源管理系統等控制軟體,和智慧巡檢機器人、智慧絡筒機器人、智慧輸送及自動化包裝流水線、立體倉庫等智慧化設備,實現聚合、紡絲、捲繞、絡筒、轉運、外檢、打包、出入庫自動化等。
四、產業發展機會何在?
(一)密切關注品牌永續宣言
國際品牌的永續發展策略深深驅動台灣人造纖維業的發展方向,全球前四大運動品牌最新發佈之減碳目標與永續要求等同於市場機會,綜整如下。
1. 減碳目標
國際品牌客戶多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下設立減碳目標,其中NIKE、adidas、UA均設立2030年供應鏈碳排放量減少 30%。面對減碳議題,各大品牌透過低碳製程、綠色能源及低碳材料(回收/生質材料)來達成減碳目標。
2. 廢棄物再利用
國際品牌已經由「提高回收聚酯採用比重」轉向以「提高永續材料比重」為目標,永續材料通常涵蓋回收材料、可再生材料、負責任採購或使用低能耗製程生產的材料等,並積極尋找紡織品到紡織品的閉鎖循環解決方案。此外,透過修復、二手平台等模式來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也成為一新趨勢。
3. 無毒化學品及降低環境污染
各大品牌以滿足限用物質清單(RSL)和生產限制物質清單(MRSL)的要求為基本標準,同時無氟(PFC-free)撥水已經成為基本要求。
4. 再生能源使用
多家品牌都已是RE100成員,但在供應鏈基於再生能源可取得性的考量,主要還是以鼓勵廠區裝設太陽能板和採購綠電為主。
因此,對應國際品牌客戶要求之下,台灣人造纖維業需透過低碳材料(如:舊衣回收再生材料、生質材料等)的開發、低碳製程技術的導入,並結合數位工具以利碳排數據的收集及碳盤查,提高氣候數據的透明度及可信度,而提升產業的永續競爭力(參見圖10)。
圖10 國際品牌永續宣言
(二)國際品牌產品開發的觀點
國際品牌產品開發專家為落實品牌的環保宣言,對供應鏈的四大期待如下,這些都是供應鏈必須配合的事項:
1. 數位化轉型
例如(1)數位化供應鏈管理系統;(2)數據分析和預測模型;(3)布廠和成衣廠對數位化技術的應用。
2. 永續發展
包含(1)環保材料的研發和使用;(2)減少資源消耗;(3)減少碳足跡;(4)共享環保價值觀的合作夥伴;(5)以認證和報告等來證明永續成果。
3. 靈活性與敏捷性
著重於(1)靈活的生產計畫;(2)縮短生產周期和交貨時間;(3)布廠和成衣廠對靈活性和敏捷性的提升。
4. 創新與研發
期待(1)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研發;(2)與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合作;(3)布廠和成衣廠在創新中的參與。
以近期備受矚目的「品牌要求無雙酚A且生質的固色劑」為例,供應鏈需克服色域不夠寬、染程時間長等挑戰,有賴染助劑廠、布廠、染廠等共同投入以滿足品牌的期待。
(三)創投的視角
圖11顯示截至2024年國際創投公司對紡織相關領域投入的對象與累計金額(以圓圈大小呈現),其中金額最大的是MycoWorks。該公司自2013成立以來,已獲得約3.12億美元的資金投入菌絲相關技術的開發、量產與上市。由各類別所獲得金額觀之,顯現最看好的議題是生質纖維、其次是異材質分離。值得台灣人造纖維業者高度重視。
圖11 2010~2024年國際創投公司投入紡織相關領域案例
(四)歐美日韓相關政策驅動產業走向
1. 歐盟
(1)歐盟紡織永續相關計畫
2022年起歐盟已完成與即將結案的紡織永續相關計畫,如表1所示。相關重點如以數位化提升回收效率、紡織閉循環等。
表1 歐盟紡織永續相關計畫
(2)2021~2027長期預算和新世代歐洲計畫(預算2兆歐元)著重四大議題
政策重點著重於綠色轉型、人才培育、投資促進、數位轉型…等議題,並以Horizon Europe計畫展開。紡織相關計畫包含:創新永續循環生質紡織、循環紡織分類和回收流程設計、新型高性能生物基聚酯開發、生產者紡織循環解決方案、可持續性紡織品的仿生質材料等。
2. 美國
相關永續計畫概分兩大類:
(1)循環再生
①美洲貿易與投資法案:相關內容包括15%稅收減免、100億美元貸款、提供10億美元支持創新研發、1億美元人才培育計畫等。
②負責任紡織品回收法案:2024年9月由加州州長批准,為美國首個要求品牌資助建立和管理紡織廢棄物回收系統的法案。
(2)無毒化學品
①美國環保署(EPA)要求企業提交自2011以來已在美國製造或使用的至少約1,400多種PFAS生產、加工和使用的資料。
②加州AB 1817法案:2025年1月1日起,加州將禁止製造、分銷和銷售含有PFAS的紡織品。
然2025年1月20日川普就職日第一天簽署相關的行政命令,例如:(1)退出巴黎氣候協定;(2)撤銷前總統拜登的78項政策,包括種族平等、跨性別、氣候變遷、疫情經濟援助、電動車補助…等;(3)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希望開發更多國內能源,解除對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限制…等,故美國政府對循環永續的態度仍待密切觀察。
3. 日本
日本經產省於2022年發佈:
(1)2030纖維產業願景(Textile Industry’Vision for 2030)
強調兩大策略方向:開拓新市場(例如活用標準化策略)與跨域(永續、數位);
(2)日本纖維技術路徑圖架構
涵蓋可擴大用途的革新纖維技術、對應永續要求的纖維技術、滿足健康需求的纖維技術等三大類別(參見圖12)。
圖12 日本纖維技術路徑架構
接著同樣是經產省於2024公布《紡織品環保設計指南》環保設計項目11項:①使用對環境影響低的原料;②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節省能源;③安全考慮;④水資源的考慮;⑤廢棄物控制;⑥減少包裝材料;⑦抑制纖維廢棄物的產生;⑧長期使用;⑨維修/重複使用服務;⑩易於回收設計;⑪紡織產品的回收利用。另經營者須遵循《環保設計項目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
4. 韓國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於2024年8月發表《紡織與時尚產業競爭力策略》(Textile and Fash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目標設定2030年實現產業用與環保紡織全球市場市佔率達10%。具體策略方向如下:
(1)開發高科技產業用纖維
例如高性能聚醯胺纖維、高強度碳纖維、耐極端環境的海洋漁業纖維、先進環保紡織品,以及新一代電子通信紡織品等。
(2)推動價值鏈環保轉型
例如Fiber to Fiber循環、以蘑菇等植物為基礎的素食皮革等生質纖維、可生物降解纖維、無水染、引入K-Eco設計…等。
(3)擴大人工智慧以及數位化應用
例如用於新產品規劃和市場需求預測,並將設計週期縮短80%以上…等。
(4)強化紡織產業基礎
將繼續注重人才發展和國際合作。例如到2028年目標培訓1,000名環保、數位等領域的碩博士級專業人士。
五、結論
【主題影片】引領潮流的韌性之島|台灣人造纖維的實力與創新
從全球人造纖維市場的發展軌跡來看,永續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國際品牌不僅積極推動減碳與循環經濟策略,創投資金與歐美日韓國家政策亦正高度引導產業往高階、數位與永續等方向發展。鑑古觀今,總結本文如下。
(一)2023年全球纖維產量1.24億公噸,以聚酯纖維57%(7,110萬公噸)最高。其次依序是棉花約20%(2,440萬公噸)、纖維素纖維約6%(790萬公噸)、尼龍纖維約5%(673萬公噸)。
(二)台灣人造纖維產量於1998年達最高峰、共計325.0萬公噸;相對日本高峰是1992年、共計184.1萬公噸;韓國高峰是2000年、共計263.6萬公噸;中國2023年產量已達6,872萬公噸。
(三)台灣紡織產業歷經超過60年的淬鍊,成功因素包括:1. 台灣人誠信與勤奮;2. 1970年代,「客廳即工廠」滿足毛衣旺盛出口需求;3. 中小型針織代工廠之靈活生產;4. 人造纖維產業原料一條龍;5. 1990年代中國大陸強大的需求;6. 將機能性發揮淋漓盡致;7. 回收瓶片品質控管嚴格;8. 上下游產業群聚完整。
(四)未來產業發展策略:1. 研發只能增、不能減;2. 掌握時代脈動不可少;3. 海外佈局;4. 與客戶創造雙贏;5. 人才培育;6. 設備與製程升級。
(五)綜合國際品牌、各國政策重點,當前永續四大構面分別是減碳、廢棄物再利用、無毒化學品與再生能源。
(六)國際品牌為落實品牌宣言,對供應鏈的期待有四:1. 數位化轉型;2. 永續發展;3. 靈活性與敏捷性;4. 創新與研發。
(七)創投最看好「生質纖維」的市場潛力。
(八)日本政府推出日本纖維技術路徑圖架構(2022)、韓國政府發表紡織與時尚產業競爭力策略(2024)、歐盟推出2021~2027長期預算和新世代歐洲計畫,前述內容均值得台灣借鏡。
總結本書之結論,台灣人造纖維產業未來發展之道:以創新為核心應對市場變局,透過數位化、永續發展及供應鏈整合、凸顯差異化的優勢、藉由海外佈局穩固整體產業競爭力,持續展現台灣紡織業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