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觀點】 解析聚酯布料的透濕性涼感設計
透濕性涼感 = 流汗蒸發 = evaporative heat loss,
概念是 乾得快 = 涼得快。
透濕性涼感可分為二部分:
1.纖維回潮率
纖維的回潮率越低,蒸發越快,涼得越快。
2.織物透氣度
織物的透氣度越高時,透濕度也會越好,
因為當織物的孔隙率高,對流作用也會促進”透濕 = 蒸發性涼感”,
冬季裡常說的風寒效應,也是一樣的原理喔!
那麼聚酯纖維布料的纖維與紡織工段,怎麼設計才有利於蒸發性的涼感呢?分列如下:
1.較細的單根纖維細度
纖維越細,纖維間的間隙越小,毛細作用(capillary)越明顯,蕊吸(wicking)越快,水分擴散面積越大,接觸皮膚(加熱器)面積較大,織物的單位面積裡的含水量降低,蒸發乾燥速率變快,蒸發性涼感效果佳。
例如:75d/144f就會比75d/72f的蒸發更為快速喔!
2.纖維異形橫斷面
聚酯纖維的常規橫斷面是以圓形為主,圓形纖維的表面積最小,堆疊之後的間隙也較大,所以改變纖維的橫斷面,以增加纖維表面積,使纖維間的間隙變多、變小,促進毛細作用(capillary)與蕊吸(wicking)。
例如:十字、Y形等橫斷面,就會比圓形橫斷面的蒸發更為快速喔!
3.粉體添加,增加纖維表面積
通常是屬於無機鹽類礦石粉體(例如:火山灰),或者是纖維素高溫碳化的粉體(例如:竹炭),這些粉體會使纖維表面形成多孔性,而增加了纖維表面積,使纖維間的間隙變多、變小,促進毛細作用(capillary)與蕊吸(wicking);請大家把這樣的纖維想像成”凍豆腐”,是不是更容易吸附醬汁了。
例如:37.5® Technology就是這樣的原理喔!
4.織造密度與組織,或流汗區域布局孔洞組織
較低的織物密度,是有利於透氣度與透濕度的,也會有較佳的蒸發性涼感;或者在流汗涼集中區域,布局孔洞較大的組織。
例如:提花經編針織可以運用mesh的組織,提花圓編針織可以運用transfer、plated float mesh、drop stitch等組織,梭織則可以運用空經空緯、水溶性絲嵌條等工法,構成局部區域的孔洞,以促進蒸發性的涼感效果!
以上是從織物開發的角度,選擇更恰當的聚酯纖維的規格+織造密度+織造組織,促進織物有更好的蒸發性涼感效果!
開發過程的思考,就是說故事的源起
品牌商常問:有沒有更涼的?有沒有更新的?有沒有不一樣的?
其實人體散熱就是:輻射+對流+傳導+蒸發,在什麼環境下?做什麼強度的運動?
往下展開,選擇纖維+紗種+組織+染整的參數與規格的組合,
過程中的思考,就是說故事的源起!
故事說的有憑有據,合乎邏輯,效果顯著,就是一種創新!
所以呢,接觸涼、遮蔽涼、透氣涼、透濕涼,大家可發揮創意,各自組合喔!
#涼感 #透濕性涼感 #散熱 #透濕散熱 #透濕 #透濕性 #流汗蒸發 #蒸發性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