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建立世界第一座大規模的紡織品自動分類工廠

位於瑞典馬爾默(Malmö)的紡織品回收公司Sysav Group推出號稱世界上第一個具工業規模的消費後紡織品(post-consumer textiles)自動分類工廠。這座新型的分類廠每年可處理24,000噸的紡織品,這將徹底革新瑞典的紡織品回收習慣並為紡織的廢棄品創造新的市場。

此工廠是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IVL)的Siptex(Swedish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Textile Sorting,瑞典紡織分類創新平臺)研究計畫的一部分,而此計畫更是由眾多研究機構及紡織價值鏈中許多參與者合作發起的。廠內有三十公尺長的自動分類設備,利用光學感應器以偵測近紅外線的方式進行紡織品顏色與成分的高精度分類,不僅可以一次處理大量的紡織品,同時還能生產出符合紡織品回收商或紡織品企業需求的紡織品碎片。

Sysav的執行長Peter Engström表示,此工廠將引領大眾進入更為永續的紡織品與時尚產業。「將Siptex設備引入紡織價值鏈,其他相關的參與者便可將其產線擴張,同時促進紡織品的回收效率。這對Sysav和我們的環境而言,都是一項長遠且永續的投資。」

IVL環境保護署副總裁Anna Jarnehammar補充說:「這座工廠是我們達成大規模紡織品回收的最後一塊拼圖。它將為環境帶來助益,並強化瑞典作為紡織創新和循環經濟先驅者的領導地位。以往紡織品回收的瓶頸不在於缺少技術,而是在於無法消化回收的流量。」「為了能夠進行紡織品的大規模回收,先須確保設備產能跟上回收量;產出的品質也要達到一致性,而此自動分類設備都可以做到。往後,從紡織廢棄品的蒐集以至纖維到纖維(fibre-to-fibre)回收,流程將不再有斷層。」

Perzon繼續補充:雖然現今瑞典所有紡織廢棄品只有少量被回收利用,但瑞典有很大的潛力能夠提高紡織品的回收利用率。

「瑞典人每年平均產出八公斤的紡織廢棄品,平均下來每天將近有兩百噸;這是相當巨量的資源浪費,除了會對氣候產生衝擊,這些紡織品的製程中還使用了大量的水和化學物質。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市場現有的紡織品並盡可能地延續其使用週期,就不需要過度地生產新的紡織品。從資源利用與永續的角度來看,這個做法相當有效。」

2020年10月有一項為期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82%的服裝和紡織廢棄品都能進行整新並販售,而相關企業其實可以多多利用這些產品獲利。同一時間,非營利組織TextileExchange的Accelerating Circularity(促進循環經濟)計畫也聲明認同紡織廢料必須轉化為產業的新原料,呼籲品牌、零售商,廢棄品收集者與回收商採取實際行動,證明紡織的循環利用是可系統化進行的。

同時,瑞典時裝品牌集團H&M近期在香港的一家分店也首次推出了零售規格的garment-to-garment回收系統,其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The Hong K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Apparel,簡稱HKRITA)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