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台灣織布產業回顧與展望

圖-Trend

摘要

台灣織布業的主要競爭優勢為上下游供應鏈完整,並具有開發少量多樣、差異化紡織品之優勢,2013年雖面臨歐債危機、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動能不足等經濟因素影響,織布產業出口表現仍較2012年成長1.08%,達73.2億美元。

2013年台灣織布產業面臨的挑戰包括:(1)國際品牌集中採購之策略,壓縮中小型織布業者生存空間;(2)TPP議題加速台灣織布業海外佈局腳步;(3)台灣梭織布不敵新興國家競爭,近年來出口金額衰退;(4)面臨下一代經營存續抉擇。

台灣織布產業向以產品品質佳、具備多樣性及差異化產品開發能力(特別是機能性紡織品)及快速反應能力而贏得優勢,2013年面對上述諸多挑戰,其因應策略包括:(1)中小型企業朝利基型產品發展;(2)爭取進入非美系品牌成衣供應鏈,降低TPP帶來的負面衝擊;(3)以策略聯盟方式強化供應鏈整合及研發創新能力;(4)將機能性紡織品延伸至流行性衣著領域,藉由突破後整理加工技術,持續擴大機能性布料市場規模;(5)積極投入人才培育,透過產學合作、人力平台有效導引人才與進行訓練。

展望2014年,機能性紡織品仍將是台灣織布產業的主要優勢,但預估大宗規格布種將會陸續跟隨成衣生產基地轉往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生產,故尋找下一利基產品是台灣織布產業當務之急。就市場需求的角度而言,基於全球民眾對健康意識的提升,再加上未來各國都市化的趨勢將更加顯著(特別是亞洲地區),此隱含城市休閒服飾(city wear)的潛在商機,由於城市休閒服飾走向結合「輕機能」與「時尚」之趨勢,台灣紡織企業若能以機能性布料的利基點為出發,強化時尚設計及異材質的染整能力,應有可切入之利基點。

2013年織布產業進出口分析

台灣織布業的主要競爭優勢為上下游供應鏈完整,並具有開發少量多樣、差異化紡織品之優勢,故2013年雖面臨歐債危機、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動能不足等經濟因素影響,織布產業出口表現仍較2012年成長1.08%,達73.2億美元。

 一、布類之出口分析

2013年布類出口依布種分為梭織、針織及特種布(如不織布、地毯、浸漬塗敷加工布、毛巾布…等)3種,總出口值達到73.20億美元,較2012年成長1.08%(參見表1)。

1 2013年台灣織布產品出口統計

項  目

出口值(億美元)

比重(%)

同期比較(%)

出口量
(萬公噸)

同期比較(%)

單價
(美元/公斤)

同期比較(%)

梭織布

24.07

32.88

-3.59

31.84

-1.95

7.56

-1.68

針織布

23.55

32.17

8.64

27.71

7.00

8.50

1.54

特種布

25.56

34.95

-0.76

35.95

-1.29

7.11

0.53

合 計

73.20

100.00

1.08

95.50

0.75

7.66

0.32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2013年梭織布出口值達到24.07億美元,占布類出口值比重32.88%(參見表1),若是以胚布和成品布區分,2013年台灣梭織胚布的出口值為1.90億美元,占梭織布類出口值之7.89%,較2012年成長1.04%,出口量為4.18萬公噸,較2012年增加8.05%;而梭織成品布的出口值為22.17億美元,占92.11%,減少3.97%,出口量為27.67萬公噸,較2012年減少3.30%。(參見表2)

2 2013年台灣梭織胚布及成品布出口統計

項  目

出口值
(億美元)

比重(%)

同期比較
(%)

出口量
(萬公噸)

同期比較(%)

單價
(美元/公斤)

同期比較(%)

梭織胚布

1.90

7.89

 1.04

4.18

8.05

 4.54

-6.48

梭織成品布

22.17

92.11

-3.97

27.67

 -3.30

 8.02

-0.70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特種布是我國第一大布類出口產品,2013年的出口值達到25.56億美元,占布類出口值比重34.95%(參見表1),其中以浸漬塗敷加工布之出口值為最多,達9.17億美元,占特種布類出口值之35.88%,較2012年減少2.53%,毛巾布出口值為3.30億美元,占特種布類出口值之12.91%,較2012年減少1.18%,不織布出口值為3.39億美元,占特種布類出口值之13.26%,較2012年成長4.43%,其他特種織物出口值為9.71億美元,占特種布類出口值之37.95%,較2012年減少0.64%。(參見表3)

3 2013年台灣特種布出口統計

項  目

出口值(億美元)

比重(%)

同期比較(%)

出口量
(萬公噸)

同期比較(%)

單價
(美元/公斤)

同期比較(%)

浸漬塗敷加工布

9.17

35.88

-2.53

11.93

-6.35

 7.69

 4.08

毛巾布

3.30

12.91

-1.18

4.25

-6.11

 7.78

 5.25

不織布

3.39

13.26

4.43

8.23

11.18

 4.11

 -6.07

其他特種織物

9.71

37.95

 -0.64

11.55

-1.79

 8.40

 1.17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2013年台灣針織布的出口值為23.55億美元,占布類出口總值32.17%,出口值較2012年成長8.64%,是2013年我國布類產品裡出口成長幅度最高之品項(參見表1),其中針織胚布出口值為1.86億美元,占針織布出口比重7.90%,較2012年成長7.16%,出口量為2.88萬公噸,較2012年增加11.74%;針織成品布出口值為21.69億美元,占92.10%,與2012年比較成長8.77%,出口量為24.84萬公噸,較2012年成長6.47%(參見表4)

4 2013年台灣針織胚布及成品布出口統計

項  目

出口值(億美元)

比重(%)

同期比較(%)

出口量
(萬公噸)

同期比較(%)

單價
(美元/公斤)

同期比較(%)

針織胚布

1.86

7.90

7.16

2.88

11.74

6.45

-4.10

針織成品布

21.69

92.10

8.77

24.84

6.47

8.73

2.16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二、布類之進口分析

2013年我國進口布類產品中,以特種布為最大宗進口值為3.15億美元,佔布類進口值66.88%,與2012年比較減少2.96%,進口量為5.59萬公噸。其次為梭織布的進口值為1.30億美元,佔布類進口值之27.60%,與2012年比較減少6.77%,進口量為1.87萬公噸。而針織布的進口值為0.26億美元,佔布類進口值的5.12%,與2012年比較加5.18%,進口量為0.25萬公噸(參見表5)。

5 2013年台灣織布產品進口統計

項  目

進口值(億美元)

比重(%)

同期比較(%)

進口量(萬公噸)

同期比較(%)

單價
(美元/公斤)

同期比較(%)

梭織布

1.30

27.60

-6.77

1.87

-11.67

6.93

5.55

針織布

0.26

5.52

5.18

0.25

-2.13

10.41

7.46

特種布

3.15

66.88

-2.96

5.59

1.01

5.65

-3.93

合 計

4.71

100.00

-3.63

7.71

-2.49

6.11

-1.17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由2013年我國布類進口金額觀察,主要進口地區仍以中國大陸居首,進口值達到16,988萬美元,較2012年成長3.24%,其次為日本8,153萬美元(-13.38%)、南韓6,595萬美元(-10.60%)、美國3,360萬美元(24.57%)、越南2,953萬美元(-7.23%)(參見表6)。若是以產品別分類,梭織布的主要進口地區是以中國大陸、日本和越南為最主要的進口地區;特種布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針織布則是以南韓、日本和中國大陸為最主要的進口來源國。

6  2013年我國織布產品主要進口國家統計

國家名稱

金額(萬美元)

比重(%)

成長率(%)

重量(公噸)

成長率(%)

中國大陸

16,988

36.03

3.24

41,869

5.85

日本

8,153

17.29

-13.38

4,786

-11.97

南韓

6,595

13.99

-10.60

11,206

-14.32

美國

3,360

7.13

24.57

2,481

39.72

越南

2,953

6.26

-7.23

7,941

-1.21

義大利

1,712

3.63

1.86

487

11.58

德國

1,213

2.57

-0.36

467

16.38

印尼

946

2.01

-36.70

2,057

-39.42

泰國

933

1.98

21.28

1,493

14.30

馬來西亞

432

0.92

-23.16

1,484

-15.90

其它

3,861.1

8.19

--

2,846

--

總計

47,145

100

-3.63

77,117

-2.49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面臨挑戰

台灣織布業是我國紡織品最大宗的出口項目,2013年佔我國紡織品出口值比重的62.55%。2013年台灣整體紡織產業出口值雖較上年衰退-1.01%,但織布產品仍逆勢成長1.08%,足見織布產業對台灣紡織產業之重要性。然而,2013年面對全球市場景氣的不確定性、各國自由貿易協定議題等因素,仍為台灣織布產業帶來諸多嚴峻之挑戰,說明如下:

一、國際品牌集中採購之策略,壓縮中小型織布業者生存空間

2013年在全球市場不確定因素加大的情勢下,國際品牌客戶為降低風險及管理成本,集中採購、下急短單的現象愈來愈明顯,除要求主要供應商擴大產品線範圍外,更偏好擁有一貫廠或具備垂直整合能力之大廠,此對具上下游垂直整合能力之台灣織布大廠影響較小,但壓縮了無力朝上下游進行投資的中小型織布業者。

二、TPP議題加速台灣織布業海外佈局腳步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是一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會員國包括美國、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越南和日本等12個國家,會員國的GDP占全球GDP總值將近4成,其中日本、越南及美國等三會員國是台灣布料主要出口國。

雖然TPP會員國目前仍處談判階段,但因TPP規定成衣出口必須符合「yarn forward」原產地證明,故其影響性已逐漸發酵。台灣目前並非TPP成員國,TPP生效後將可能衝擊台灣紡織品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因而具全球佈局能力之台灣紡織大廠為避免TPP所可能造成的衝擊,已加速於海外(特別是越南)進行垂直整合佈局之腳步,就長期影響而言,此將可能降低在台生產產能與勞動需求量。

三、台灣梭織布不敵新興國家競爭,近年來出口金額衰退

台灣布料出口過去以梭織布佔最大比例,但近年來梭織布出口金額有逐年下降趨勢,主因為梭織布多屬於量產之大眾規格,台灣業者難以與中國大陸大陸業者競爭。反觀針織布,因有少量多樣及市場快速反應的需求,且組織變化較大故仍有技術門檻,台灣仍具競爭優勢,因此近年來針織布出口金額並未明顯受歐債危機等經濟因素影響,出口金額仍呈現正向成長(參見圖1)。因應此趨勢,部分梭織布業者亦開始轉而發展針織布產品,如台灣梭織布大廠宏遠,即是由梭織機能布擴展至針織機能布領域之代表案例,宏遠目前五大客戶包括Nike、The North Face、Columbia、Decathlon、Lululemon,且預計自2014年起,將擴增Lululemon針織布訂單。

 

資料來源:紡拓會統計資料,紡織所ITIS計畫整理(2014/02)

圖1  2010~2013年梭織布及針織布出口金額變化趨勢

四、面臨下一代經營存續抉擇

台灣織布廠多為家族企業,從60年代、70年代創業,至今多已面臨下一代接班經營的問題。加上近年來受全球經濟景氣影響及台灣勞工招募不易等問題,多數工廠對於積極擴廠的意願不高,大多較傾向維持現況經營,當企業對投資以保守態勢對應時,整體產業的永續經營將形成潛在危機。

因應策略

台灣織布產業向以產品品質佳、具備多樣性及差異化產品開發能力(特別是機能性紡織品)及快速反應能力而贏得優勢,以下針對織布業者所面臨之國際品牌採購策略調整、各國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方興日盛、大宗規格布種不敵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的競爭、二代接班問題等諸多挑戰,提出相關因應對策如下:

一、中小型企業朝利基型產品發展

面對國際品牌朝集中採購策略,而使供應商朝「大者恆大」之趨勢,因財力上的限制而無法朝上下游供應鏈佈局之中小企業,應努力朝利基型產品發展,創造高附價值的產品,如盈維以優異的織染技術,供應MLB(美國職棒大聯盟)球衣的用布;施步達以針織替代梭織,控制原料的品質,從紗線開發、織染到成衣,以高單價接受品牌商的訂單。以上例子皆是以利基的產品(或技術)而取得利基市場,雖然無規模或一條龍的生產產能,但仍是具競爭力的隱形冠軍企業。

二、爭取進入非美系品牌成衣供應鏈,降低TPP帶來的負面衝擊

目前TPP談判有明顯的進展,成功的機率較大,TPP生效之後若台灣未能加入TPP的情況下,供應美系成衣品牌的台商必然受到衝擊,故應積極爭取進入其他非美系品牌(如:中國大陸、歐洲、日本、澳洲、韓國等各國品牌)成衣供應鏈,以降低對美系品牌成衣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如上櫃公司銘旺歐系品牌的客戶占六成,其代工品牌包含英國第一大運動用品品牌通路商SPORTS DIRECT旗下的Umbro、Karrimor、Slazenger及LONSDALE等10數項歐洲知名運動品牌服飾即為一例。

三、以策略聯盟方式強化供應鏈整合及研發創新能力

面對國際品牌下急短單數量增加的挑戰下,強化上中下游廠商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更顯重要。目前如adidas等國際品牌鼓勵上下游供應商結盟,除可省去布廠及成衣廠開L/C信用狀、重覆進行檢測報告等流程所產生的費用外,更可降低上下游供應鏈間時間溝通之成本。建議台灣上下游廠商亦可自發性的進行策略聯盟,並增加資訊交流,除共同將國際品牌商的訂單穩固於台灣供應鏈手中,也藉由籌組聯盟的策略應用,結合各企業間的專長,以克服材料與加工跨領域的困難,進而擴展新利基市場(如:需兼具高機能與天然外觀的Lifewear市場)。

四、將機能性紡織品延伸至流行性衣著領域,藉由突破後整理加工技術,持續擴大機能性布料市場規模

近年面對全球平價服裝供應鏈因價格導向而轉往中國大陸、東協國家進行生產佈局,台灣紡織業者亦已積極藉由發展各種不同高附加價值材料達成差異化之目的,並造就「機能性紡織品王國」的美稱。

然而,台灣若能將機能性紡織品延伸至流行性衣著領域,將有助於擴大機能性紡織品市場版圖,當今在消費者朝運動服飾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的趨勢下,兼具「輕機能」與「時尚美觀」之Lifewear服飾油然而生。建議相關業者可掌握Lifewear對「輕機能」的需求(如:撥水/表裡異機能、除臭、絕佳的手感、防勾紗等),並藉由提升二次加工、三次加工之技術來突破相關技術瓶頸,以創造更具附加價值之針梭織布料。

另外,相關業者亦可由Lifewear對「時尚美觀」的需求而出發投入較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如:有台灣業者採用泡沫塗布(foam coating)技術開發出具牛仔外觀之梭織布料,因具有皮感及金屬光澤外觀,加工成本增加的不多卻能大幅提昇產品價值;又如2013年度日本時尚品牌Uniqlo與台灣供應商合作開發的超輕量印花羽絨外套,其羽絨外套採用仿針織外觀之耐隆梭織布料,亦獲得消費者的好評。

五、積極投入人才培育

在考量整體產業競爭力的永續性上,台灣紡織業應積極透過產學合作、人力平台有效導引人才與進行訓練,並以外勞輔助、長期培養人才,以解決人才斷層問題。

結論

展望未來,機能性紡織品仍將是台灣織布產業的主要優勢,因此國際品牌下單台灣中高端機能性布料的數量應能保持穩定甚至成長的趨勢,但針對大宗規格布種的部分,國際品牌基於勞動成本、關稅、運費、交期等因素之綜合考量,預估大宗規格布種將會陸續跟隨成衣生產基地轉往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生產,故尋找下一利基產品是台灣織布產業當務之急。

另外,就全球都市化的趨勢而言,2010年全球69億人口中約有34.5億人居住於城市,但預估至2030年,全球83億人口中將會有50億人口居住於城市,其中又以亞洲地區都市化的程度最為顯著,此隱含城市休閒服飾(city wear)的潛在商機,由於城市休閒服飾走向結合「輕機能」與「時尚」之趨勢,台灣紡織企業若能以機能性布料的利基點為出發,強化時尚設計及異材質的染整能力,應有可切入之利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