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撚度? What is twist level?

大部分的纖維必須經過「撚」(扭)的程序, 才能將纖維抱合成紗線。加撚過的纖維束,不但能增加紗內纖維間之摩擦力(friction force)與內聚抱合力(cohesion force),使紗具有適當的拉伸強度, 同時也可提供紗的硬度(撚度越小,紗越軟)。原則上,同原料、同細度的加撚紗,供作經紗的撚度要較緯紗大,而緯紗的撚度又較針織用紗大。

撚過的紗線,一般能分S撚 (reverse twist, 加撚錠子的旋轉方向是逆時鐘方向)與Z撚(regular twist, 加撚錠子的旋轉方向是順時鐘方向)兩種撚向。撚向不會影響紗的物性,但會影響織物的外觀和手感。無論是哪一種撚向,加撚時都可利用「單位紗長的加撚次數」來控制其鬆緊強弱程度,也就是「撚度」。換句話說,無論S撚、Z撚,撚度表示紗之單位長度所加撚的次數,一般以t.p.i(twist per inch)表示;例如一吋紗的長度內撚了120次,可標示為120t.p.i,也就是每一吋的紗有120回轉之撚數。這種計算方式屬於英制。另外,也有以每公尺來計算撚度的公制標示法,常用於長纖維,也就是每公尺內的撚回數。目前均建議使用SI制度如: t.p.c(twist per centimeter)或t.p.m(twist per meter)。

在紡製紗線時必須選擇正確的撚度,因為隨撚度之多寡,會影響到紗線之產量、強度與手感。較短的纖維,會設定較高的撚度來進行加工。至於長纖維紗則多會施予微小的撚度,以使長纖維抱合在一起,而利下一道工程之進行。

此外,兩根單紗要合撚成雙股紗時,其加撚的方向一定要與單紗的撚向相反,如此一來合撚時才不會解撚。原來單紗上之撚稱為「下撚」,後來股紗的合撚稱為「上撚」。一般而言,上撚的撚度是下撚的撚度的80%左右。

雖然「撚」的強弱與撚數間的關係,會因紗內纖維的種類而不同,但通常每一公尺長紗線的撚度在300個以下,稱之為輕撚,300~1000個為中撚,1000~3000個為強撚,3000個以上則視為高強撚紗線了。由於纖維加撚時,會使原先平行的纖維扭轉呈螺旋狀,故加撚後的紗長,自然較未撚前的相對長度為短,此現象名為「撚縮」(twistcontraction)。一般長纖維加撚紗的拉伸斷裂強度與撚度成反比,也就是說長纖維紗於無撚時,其拉伸斷裂強度最大。一般的短纖維加撚紗,均有其最佳撚度(optimum twist),過猶不及的撚度,都會減損其拉伸斷裂強度。至於紗的斷裂伸率與紗撚度之間,因受到紗之結構及紗內纖維物性之影響,並無典型且簡單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