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台灣切入中國大陸紡織市場通路及供應鏈之研究-摘要及目錄

 

 
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至今,歐美市場景氣仍舊低迷,歐債及美國失業率問題截至2011年下半年為止仍未能有效改善,甚至有引發二次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反觀中國大陸,勞動工資大幅調漲,再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帶動中國大陸消費實力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地位也更顯重要。此外,2011年中國大陸展開的「十二五規劃」,明確將「擴大內需」視為主要目標,其可預見的內需市場潛力早已吸引國內外廠商爭相進入。
台灣紡織業者向以全球運籌、與國際品牌直接溝通、產品研發及品質控管見長,在2010年兩岸簽訂ECFA的推波助瀾之下,較韓國、日本等國家更具備切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利基點,但伴隨中國大陸工資、物價、土地及租金等各方面的快速上漲,台灣過去以中國大陸廉價勞動力從事加工出口的經營模式已逐步調整,今後台灣將以與中國大陸品牌建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係,或者以自有品牌進入中國大陸通路市場,來掌握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商機。
中國大陸消費者在所得提升之下,日益重視運動休閒活動,也帶動李寧、安踏、特步、361度、探路者等中國大陸運動及戶外品牌業績快速成長,而部分台灣業者為能擴大市場版圖及把握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也積極規劃切入中國大陸品牌供應鏈。台灣以提供優質機能性紡織品聞名全球,而機能性紡織品終端應用又以運動用及戶外用紡織品為主,但目前中國大陸在機能性紡織品領域發展相對空白,這使得台灣機能性紡織品切入中國大陸運動及戶外品牌具備優勢。現階段中國大陸運動及戶外品牌選擇供應商,除考量品質、交期、價格等基本條件外,具備國際品牌代工經驗、在中國大陸是否設有工廠也是重要考量。此外,中國大陸品牌正積極朝向制度化、國際化發展,因而針對供應商在檢測驗證、環保規範等要求越來越高將是必然的趨勢,相關業者應及早因應。
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潛力也吸引不少來自台灣的品牌進駐,過去十幾年來,台灣品牌(如:TONY WEAR、麗嬰房)多以上海為出發站,再逐步將據點拓展至其他二、三級城市,而部分品牌則因產品屬性的關係,選擇由氣候較寒冷的北京(如:歐都納)、青島(如:豪門內衣)等城市進入。雖然兩岸同文同種,但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各地區的氣候、體型、偏好、文化上仍有不小的差異,因而如何掌握中國大陸當地市場需求與消費者生活型態,並快速反應消費者新需求成為致勝關鍵。此外,因台灣品牌企業資金有限,切入中國大陸通路市場如能採取與中國大陸當地代理商合作,運用代理商的資金、人力、人脈等資源,將可加快佈局中國大陸各區域市場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