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兩岸機能性紡織品優勢互補之探討

自2005年起完全解除紡織品配額設限,自此全球紡織品貿易正式邁入自由化,紡織品廠商面臨的是全球的競爭者,不管在經貿或政治戰略上,區域間的整合是各國重要的議題。2008~2009年間,台灣區域整合最熱門的議題莫過於兩岸交流的持續開放與洽簽ECFA了,這其中最重要的產業發展策略是「兩岸優勢互補」。經貿自由化帶來的經濟利益,主要來自於「專業分工」與「規模經濟」等效果,而能否實現主要關鍵則在於是否將「絕對」或「相對」的比較優勢運用得宜。
就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優勢包括:(1)產業群聚結構完整,成本控制Know-how強,上下游整合能力高;(2)產業政策逐漸引導產業往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產業用或家飾用紡織品是發展重點;(3)台灣機能性紡織品檢測驗證能力已相當完備;(4)高機能紡織品需要資金投入,目前紡織業投資動能不足,區域經貿合作應加強;(5)台灣在產業創新、產品設計及市場連結比中國強,品牌行銷需要試點市場。
整體而言,台灣紡織產業發展迄今已逾60餘年,各方面的技術條件、製程控管、經營管理、全球運籌等均優於中國大陸,然中國大陸挾其豐富的要素投入、廣大的消費市場、大規模量產等優勢,對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的確形成一定的壓力。值此當前兩岸交流更為開放的機會,台灣的紡織產業當可仔細思考彼此的比較利益,進一步尋求互補的空間,而這更是牽動台灣紡織產業於全球競爭力的變化!
台灣紡織產業赴中國投資由來已久,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累計至2009年止,台灣投資中國核准金額,紡織業1943百萬美元、成衣業826百萬美元。投資地區以華東及華南地區為主,華東又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及上海等地區為主的投資地區。
自2009年6月30日起,台灣已正式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經濟部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擬訂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在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許可辦法〉,自2009年6月30日起生效實施,並自同日起,正式受理陸資來台投資或設立辦事處之申請案件。此舉對於強化區域性的經貿合作,提升產業互補效益,對未來兩岸紡織業發展具有指標性意義。根據多場兩岸紡織業界的交流,未來兩岸合作的可能方向,涵蓋以下三大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