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聚酯的危害、還我綠色地球

前言

最早塑膠的發明可追溯至 1863 年的賽璐珞,當初僅適用於玩具、文 具和膠捲底片的製作。二次大戰期間,為了彌補後勤補給原物料的不足, 西方國家以美國為首,研發出聚酯、尼龍纖維及聚丙烯等新型態產品。即 使目前全球都已提倡少用塑膠,但日常用的衣服,那又愛又恨的聚酯纖維 依舊常穿在我們身上。

 

再生聚酯纖維市場

原生聚酯纖維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纖維,根據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的調查指出,2021 年全球原生聚酯纖維的產量約 6,100 萬噸,約 佔全球纖維總產量的 54%。然而使用原生聚酯纖維的原料來自石化燃料, 正是影響氣候變遷的最大元兇。有鑑於此「紡織交易所」和「聯合國氣候 行動時尚憲章」的成員間承諾了一項合作計劃,即參與該計劃的品牌企業 皆被要求,於 2025 年以前,品牌企業的成衣製造必須使用再生聚酯纖維 (rPET)達總生產量的 45%。換言之,即在 2025 年以前再生聚酯纖維的使用 量必須達到 1,710 萬公噸,而最終目標是在 2030 年以前實現再生聚酯纖維 的使用量達總生產量的 90%。

再生聚酯纖維與原生聚酯纖維相較之下,每公斤再生聚酯纖維的溫室 氣體排放較原生聚酯纖維減少約 70%。而聚酯纖維的回收與再生,目前大 多以物理回收法為主,化學或生物回收法因礙於成本、技術和原料的適用 性等問題,目前大約僅占聚酯纖維再生市場不到 1%。而再生聚酯纖維的 原料來源主要是從寶特瓶回收和廢棄紡織品回收中獲得。

此外,再生聚酯纖維的原料來源,又可分為陸地回收和海中廢棄塑料 回收兩種方式。在陸地回收的部分,英國的 First Mile 與台灣回收業者合 作,將回收寶特瓶切碎再製後,與 PUMA 合作生產一系列的運動鞋。另外 在海廢塑料的回收部分,PlasticBank 是一家由秘魯發跡的公司,以協助居民解決貧窮問題的角度回收海中廢棄塑料,並在回收加工後重新流入全球 製造供應鏈,用於製造新產品和包裝材料。

 

生物基聚酯纖維的挑戰

目前國際間生物基聚酯的產量大約僅佔有總聚酯產量的 0.02%,以生 物基聚酯製成的纖維最大的好處即是可以進行生物分解,解決了紡織廢料 最終必須面臨掩埋或焚燒的問題,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面確實具有很 大的潛力,但以目前的技術而言,距離大規模生產仍需要一段時間。

此外,生物基聚酯纖維的發展也面臨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生產業者 是否會在材料中添加非生物基的纖維?若業者為了貪圖利益在材料中添 加非生物基纖維,最終又變成混合纖維,勢必又因無法回收而又難逃被掩 埋或焚燒的下場。因此,國際間應當訂定出大家都必須遵守的條例或規則 共同遵循。另外,生物基聚酯纖維在使用後是否還可以回收再利用?若不 能回收再利用要如何進行生物分解?在哪裡進行分解?這些問題目前都 還沒有統一的答案。但無論如何,淘汰傳統的石化聚酯纖維將必是一個遠 大而一致的目標。

 

台灣聚酯廢棄衣物的回收再製

台灣時尚品牌「Fyne」是全球第一個承諾舊衣物回收 100% 再製,建 立衣物回收循環系統的永續品牌先驅。2021 年起和全家便利商店合作推行 舊衣回收計劃,該公司承諾進行 100% 舊衣回收再製(僅限可回收舊衣)。 且該公司在布料紡織過程大部分都使用太陽能發電,因此碳排放幾乎為 0,在永續發展的理念下,盡可能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和負擔。

而環保署也於 2022 年推動紡織品資源循環,並制定「服裝環保化設 計指引」,補助創新研發計畫,開發紡織材料自動辨識分選設備,結合化 纖大廠回收廢棄紡織品,並再製成再生聚酯纖維,而紡織業者使用再生聚 酯紗線製成環保循環衣,希望透過「生產、回收、再製」三面向策略,優 化整體紡織產業的綠色循環,使整體服裝設計產業朝永續及環保目標前 進。另外,遠東新化纖也推出以海洋廢料回收紗製成之球衣,福懋實業也 以生質纖維製成環保布料,都是台灣各成衣大廠努力研發的結果。

 

結論與建議

要擺脫原生聚酯纖維對地球的危害已經是世界各國的共識,然而人類 已經養成對塑膠的依賴,無論食、衣、住、行無一不與塑膠沾上關係。儘 管我們已經盡力在各方面都做到「無塑化」,但衣著上仍無法避免的大量 依賴聚酯纖維。全球時尚議程(Global Fashion Agenda)於 2017 年既已指出, 每年有 9,200 萬噸的紡織廢料被掩埋或焚燒。

目前全世界紡織品回收的力道仍有不足,只有不到 1%的紡織品被回 收再利用,物理回收再利用可能因切碎材料而降低回收纖維的品質,而化 學回收又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但目前在生物基聚酯技術尚未成熟之時, 短期內勢必先以回收紡織品再利用為優先考量,以降低原生聚酯纖維對環 境的污染。但就長期發展而言,在永續環保目標之下,生物基聚酯纖維的 發展絕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