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紡織貿易和紡織品配額? What are textile trade and quota?

貿易(trading)就是指「一個地區」的居民與「其他地區」居民之間的交易行為。如果交易買賣的產品是纖維、紗、布或成衣,就稱為紡織貿易(textile trade)

如果以交易的地域來區分,貿易可以分為「國內貿易」及「國際貿易」。舉例來說,如果把彰化織好的襪子,運到台北市場上賣,就是國內貿易。如果運到日本去賣,那就是國際貿易了。

實務上國際貿易還可以分為「出口貿易」及「進口貿易」。若將彰化生產的襪子,由台灣出口到日本的業者,稱為「出口商」;相反地,如果有業者,將絲襪,由日本進口到台灣,那就是「進口商」了。一般來說,「國際貿易」由於跨越兩國, 市場、信用的瞭解與調查不易,加上彼此間的語言文字、法律、風俗習慣等也不相同,所以通常比起「國內貿易」要困難許多。從事貿易(尤其是國際貿易)時,必須對國際經濟及政治情勢的變化、國際匯兌(international exchange)的計算、各地的商業習慣(commercial customs)、海關制度及相關貿易法規、貨物的運送、保險等應作詳細的考量評估。對紡織品貿易而言,由於多年來國際間可能有所謂的配額設限(quota restricted)問題,因此在從事紡織品國際貿易時,還必須多關注有關配額的數量、價格、簽證等等相關的衍生問題,才能讓貿易行為順利進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配額就是「數量」上的限制額度,它是限「量」,不限「值」。如果以紡織成衣業來說,紡織品配額就是指一個國家每年可以合法輸往「設限」國家或地區(如美國、歐盟等)的纖維、紗、布(含胚布及成品布)及成衣數量。

賣些品質好又便宜的紡織品或成衣到歐美市場去,對當地消費者來說,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有所限制呢?其實這是歐美等國家政府為了保護自己產業發展的作法。因為便宜又好的商品,從國外進口後,市場上的國產品一定會受影響。國產品如果銷售情況不佳,馬上會影響到國內的生產業者,逐漸地整個產業的競爭力也會衰退。所以為了保護國內自己的紡織業者,避免遭受某些進口產品的過度衝擊,乃針對一些「特定國家」的「特定產品」實行進口的配額限制。

實務上,出口國在紡織產品出口前,應先根據進口國家的分類標準(例如依據纖維成份、非針織或針織、男裝或女裝等等作分類),查詢確認產品是否屬於受數量管制的產品,如果是受配額管制,那就必須先申請配額簽證(quota category),然後才可以出口。

紡織品進口配額限制措施,在全球已經實施了數十年,由於嚴重違反自由公平貿易中的不歧視(開發中國家產品)原則(non-discrimination)和禁止數量限制原則(quantitative restriction),所以在1994年各國擬定的「WTO紡織品及成衣協定」(WTO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中,已經明訂自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目前,除了尚未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部分國家或地區外,在正常情況下,紡織品及成衣的出口均已不需要受到配額的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