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鴻企業洪鎮海董事長看紡織品牌與通路經營發展

由經濟部工業局舉辦之紡織高峰論壇,7月份邀請深耕布料研發與成衣製造的儒鴻企業洪鎮海董事長,分享經營理念與品牌行銷經驗,以及從布料發展到成衣,進行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過程。儒鴻企業近年來不斷突破自我、創新研發及全球布局,業績也屢創新高,近4年儒鴻股價更上漲逾25倍,不僅成為紡織股王,更將過去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紡織業開創出朝陽之路。藉由本次論壇中儒鴻成功經營模式的分享,希望能提供台灣企業擺脫微利代工時代、再創藍海事業的新契機。

資料來源:紡織綜合所 產服部

圖1 (左起)台灣創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郭年雄總經理、儒鴻企業洪鎮海董事長及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洪輝嵩組長

 

品牌通路經營

 

一、製造與零售業面臨的營運風險大不同

 

洪董事長首先表示,製造業與零售業面臨的營運風險與思考邏輯皆不同,製造業需精打細算,而經營品牌要先投入行銷預算資金,且需承擔庫存的風險。對於品牌經營,洪董事長表示,國外培養一個品牌平均約需2年時間,就紡織業觀察,因進入門檻不高,且現階段為供過於求的態勢。

儒鴻擅長於製造領域,洪董事長指出:「製造業不難,但要有核心的技術則不容易。」並表示布料還可以在台灣生存,係因全球機能性布料有相當高的比重在台灣生產開發;優異的機能性布料雖難以用肉眼辨認,但穿過後立刻就感受出差異,因此機能性布料開發成功與否仰賴檢測機制、使用者口碑與品牌及通路行銷策略的建立。

運動大廠NIKE多年來持續教育消費者機能運動服飾觀念,儒鴻自1985年開始與NIKE合作開發彈性機能布料,並從早期採用棉、聚酯、耐隆、到現在使用耐隆6.6材質,強調其快速吸濕排汗等機能,並引起adidas及Puma跟進;對台灣業者而言,NIKE可說為台灣紡織產業朝機能性領域開發做了起頭之效。

為使產品開發更符合運動者需求,儒鴻除了培養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現階段更擁有四座檢測中心,進行包括恆溫、恆濕環境測試等。雖然檢測中心不具產能效益,但洪董事長認為這是必要的投資項目。

 

二、台灣業者應了解全球流行方向

 

不論對生產製造,或品牌通路業者而言,洪董事長認為都應掌握全球流行方向,提供可被消費者接受的產品。掌握流行趨勢後,產品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包括:

(一)素材:目前台灣約可供應70~80%;

(二)技術:如何製作成適合的衣服;

(三)銷售:如何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

NIKE相當重視供應商創新能力,期望供應鏈能提供趨勢發展方向給其參考,洪董事長表示:「儒鴻可以做到,因為每一季客戶來都可以看到新產品!」洪董事長進一步指出,要達到此目標,就需要有團隊持續做研發。

 

三、提高產品技術與賣點

 

「品牌有生命、有根,他一塊錢成本至少賣六塊錢,有些甚至賣到十塊錢。但是品牌需承擔庫存風險!」洪董事長說明,而製造業不一樣,儒鴻要承擔的風險是研發後的產品未能被客戶選到。

從原料、製造到檢測,儒鴻研發一款布成本就要新台幣10萬元,早期一年研發1,500款,現在一年研發3,000款,其中被客戶選中的機率達85%。洪董事長強調:「研發出來的產品,被市場接受率有多少很重要。如果都沒有被選中,就只是藝術。」研發產品被選中才可轉換為訂單,並沖抵研發費用。另一方面,洪董事長也分享過去曾有同業的企業主表示被客戶要求打樣,公司規模不大但為了服務客戶,進行11個月研發做到快要破產為例,表示投入研發也須衡量公司財務狀況。

儘管如此,製造業也不是會做就好,而是要做什麼。例如台灣短纖類產品目前的競爭力較拼不過中國大陸與韓國,因此台灣業者應做長期產品規劃,避開中國大陸與韓國的強項,或者要超越。洪董事長認為,台灣紡織業者不宜再擴大產能,而是要提高技術能力,並結合行銷以找出產品賣點。

對於海外投資計畫,洪董事長再三強調在開發中國家之財務交易,千萬不要游走於灰色地帶;另點出台灣業者到海外擴展常見的問題包括:

  • 經營團隊管理不佳,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 生產效率低落;
  • 生產量未達經濟規模,無法損益兩平。

因此台灣業者進行海外投資一定要慎思。

 

四、經營品牌的挑戰與機會

 

(一)台灣市場

洪董事長認為,台灣市場規模小,可以做為品牌磨練經驗,至於要賺多少錢?則不要有過多期待。他並以網路品牌Lativ為例,僅管Lativ銷售量大,但獲利率卻可能僅為個位數,「網路品牌獲利只有個位數是很低的,如果有其他環節發生錯誤,就沒利潤了!」

(二)中國大陸市場

談及中國大陸市場,洪董事長認為「品牌三年內不要進入中國大陸,因為會被淹死!」同時並點出目前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面臨的問題:

  1. 庫存過高:其高庫存量甚至三年不生產都可以應付市場需求。
  2. 品牌過雜:許多產品都是透過網路公司賣掉,而非品牌商。網路品牌每月營收至少需達新台幣2,500萬元才可打平,進價一元要賣四元。台灣經營品牌不要急,要做出台灣品牌應有的價值。現在很多品牌其產品差異太小,布料都用一樣,做品牌應要設好客群及產品定位。

儒鴻過去曾投入新台幣3,000萬元嚐試經營品牌,但並未成功,現在股本已經為零。洪董事長表示,投入品牌需有高度市場嗅覺,其經營思維與製造業完全不同,儒鴻現階段暫不跨入品牌經營。洪董事長並認為現今品牌過多,應至少淘汰50%。

 

結語:創造讓客戶、聯盟業者與企業三贏局面

 

最後洪董事長分享儒鴻成功的經營模式

一、協助客戶賺錢

(一)以Walmart為例:儒鴻建議採用耐隆產品,雖產品單價提高,但銷售表現佳,只要客戶賺錢就會持續下單。

(二)以JC Penney為例:儒鴻協助開發運動系列產品,僅管2013年JC Penney業績表現不佳,然儒鴻開發的產品是該品牌最賺錢的系列。

儒鴻藉由企業核心發展強項,再注入研發動能,協助客戶締造業績表現。除大客戶外,儒鴻也與幾家產品訂價較高的中小品牌共同合作,培養規模擴大,Lululemon就是一例。

二、策略聯盟

製造商要跟品牌商學習經驗,並關心品牌商是否賺錢。除了追求生產達經濟規模,洪董事長表示現在客人也期望供應鏈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僅管台灣企業不像中國大陸的「一貫廠」,然可藉由策略聯盟,以誠信、透明、敞開心胸的思維結合在一起。且選擇策略聯盟夥伴是要有助益的,而不是選「麻吉」。

洪董事長認為,藉由企業的研究能量開發創新商品,協助客戶獲利、誠信而透明地與策略夥伴合作,是共創三贏的局面,也是台灣代工業者永續經營的生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