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轉型與台灣的出口新策略

產業結構轉型與台灣的出口新策略

 

近年來台灣的出口貿易發展瓶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一些觀點聚焦在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數量有限的瓶頸,但是另有一些人更注意到台灣的出口新策略與產業結構轉型間的關係。例如,陳添枝教授在2014年1月21日的一場會議中,主張:「台灣貿易需要2.0思維」,強調政府得協助的是行銷而非貿易推廣,並將商品多賦予後續服務的功能,以增加附加價值。

基本上,出口不是單純貿易問題,而是反映背後的國家競爭力與策略選擇問題。台灣要不要積極擴大出口?可以不要,但是台灣的產業或經濟發展模式勢必要有很大的轉變。就國際經驗來看,小國寡民經濟發展動力,不全然以出口為唯一動力。從出口對GDP成長的貢獻來看,香港的經濟發展過去以出口導向為主,現在則偏內需導向,新加坡也是內需導向。韓國過去是內需導向現在是出口導向。基本上,新加坡等「環陸型國家」是藉開放與自由化化解本身資本、技術與人才的不足,將各種國際資源,包括消費力,內聚到本國,藉此帶動本國產業與經濟的發展。若要追求擴大出口,我們認為台灣的出口新策略牽涉到產業發展路徑/型態以及出口輔導措施兩方面的轉型。

事實上,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14年1月29日提出「商品出口新戰略」(詳見圖1),並於2014年4月1日提出「促進台灣服務輸出策略」。其中,「商品出口新戰略」特別突顯兩個主軸:1.千軍萬馬奔騰—應全力扶植本地具出口潛力的中小企業,以促進台灣本土少量多樣的利基產品出口。2.服務輸出驅動—推動重點服務業的跨域整合輸出,以台灣ICT硬實力結合服務的軟實力,帶動國內相關商品出口。之後經濟部配合提出「服務輸出驅動之工作重點」。另外,工業局於之前也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主軸與五大轉型策略」,提出「育新興」、「補缺口」、「展系統」、「高值化」和「助中堅」五大轉型策略(詳見圖2)。雖然呼應「商品出口新戰略」,但這些轉型策略並非單純的出口/貿易政策。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1.29),「商品出口新戰略」。

圖1  國家發展委員會「商品出口新戰略」之策略主軸

 

事實上,過去對出口策略思維,比較多從出口拓銷思維出發,比較少思考到產業端搭配貿易的構面。過去有推出相關政策,如登峰造極計畫,但因涉及到整合性內容與跨部會與單位的分工,仍須加強推動政策的串聯。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圖2  經濟部:產業結構調整主軸與五大轉型策略

整體而言,台灣的出口若要能夠呼應這些產業結構調整主軸與轉型策略需要有效建立新的產業發展模式與面對新的國內外利害關係人。例如,在一些領域展系統就需建立先導(pilot)試營運場域、培養先導市場、國內市場練兵(如丹麥風力發電系統的輸出);有些則要鏈結新的國際領導廠商/市場(如印度的軟體外包發展初期)。特別就前者而言,經濟部的研發創新可能會涉入到經濟部內其他局處司和其他部會所管轄的領域;因為系統之應用研發大多會牽涉到上述其他單位所主管的產業領域或市場領域,不能劃地自限。事實上,以台灣自己的經驗來看,經濟部過去推動E化健康照護(e-Healthcare)創新服務,但是市場的「正主」(Owner)主要是衛生署/內政部/地方政府;在電動巴士領域,經濟部也只是「促成者」,市場的主政單位為交通部(縣市政府交通局)。在政策層次,經濟部在e-Healthcare只是一個推廣者,無法管制和孕育市場,實際上是內政部及衛福部才是市場的關鍵擁有者及市場的培育者。然而要做整體性創新服務,必須要相關利害關係人的互動才可行,因此也需更高層的協調。這也是台灣所經歷的瓶頸。尤其,產業發展模式需要有需求面、市場面的考量與作為,一些先進國家甚至開始重視需求導向與政府創新採購創新政策;也包括管制規範的調整。日本的經驗更顯示機器人領域的系統整合與創新服務要有創造新氛圍、新遊戲規則、新場域(如實驗特區)的努力。

另一方面,台灣部分領域之展系統和擴大出口需要善用外商借力使力。例如,日本豐田集團之和泰/國瑞可望在2014年成為台灣第一家年產20萬輛、外銷10萬輛的車廠。從台灣展系統的角度來看,日本豐田集團母公司可能是台灣可進一步借力之國外利害關係人。2014年豐田社長來台參加國瑞30週年慶,也釋出加強合作訊息。這個方向意味著,透過國外系統商,尋求機會對台灣產業由量變產生質變,切入較封閉之國際供應鏈體系。同樣地,上銀與歐洲車廠正進行下一代剎車系統的合作開發。上銀卓永財董事長在2013年8月28日公開表示:「上銀由於具備品質、價格與產能優勢,將參與歐洲下一代剎車系統開發,2016年則需做好量產準備」…「主要歐洲汽車廠都有參加開發案,而談到訂單量,『金額大到不能講!』」這意味著台灣中堅企業透過國際先期合作,鏈結歐洲主要車廠國外利害關係人,以切入較封閉之國際供應鏈體系。

然而,以台灣為試煉場,仍須突破出口的瓶頸,需克服國際間尺度(scale)落差和社會情境需求差異所形成的挑戰。台灣的出口新策略可能需要面對和吸引全新的國外利害關係人,而且促成合作的重要性高於買主/商情的媒介。部分產業之國外利害關係人甚至包括國外的公部門及附屬單位,尤其許多系統的先導買家是政府單位。例如ETC總座赴俄分享建置經驗,獲熱烈迴響,雙方正在洽談合作。參考這個案例政府可協助引介,甚至於贊助台灣具代表性的系統廠商或服務營運商,赴國外類似場合發表自己的建置與營運經驗,藉此尋找與國外利害關係人合作的商機。

再者,台灣及一些科技實力雄厚的新興國家,如韓國、中國大陸等與一些先進國家站在相近的立足點發展類似的產業,彼此間都得探討新的產業創新模式。近年來,韓國在韓流相關產業、泰國在「世界廚房」出口模式、中國大陸在行動支付產業的發展經驗更顯示,一些國家的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模式在缺乏模仿對象的情況下,開始走出一些獨特的發展樣態和創新模式。表面上,泰國餐飲輸出模式是訓練國內外廚師到國外開泰國餐廳,但是整個產業層次的發展模式卻結合了多種的出口商機(詳見圖3),包括:訓練、認證服務、泰式餐具、設備、家具等出口、及食材、配料等出口。相對而言,台灣的美食國際化必須要特殊的樣態與路徑,才能促成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基本上,台灣美食不適合做標準化,台灣的美食國際化,可能不適合走泰國模式,而且已有太多海外華人餐廳。而香港模式,強調精緻包裝搭配進口美酒形成體驗經驗。這些模式相對於台灣目前的美食國際化著重於吸引外人來享受夜市,或推動台灣加盟連鎖業到國外投資展店,是完全不同的思考。

台灣的出口新策略也需要在一些領域建立以軟實力為底蘊並有效串連相關元素的發展模式。軟實力是一種底蘊的水平式資產,可以影響多種產業或領域。「硬實力」與軟實力就如同「北風相對於太陽」的對照,故軟實力的呈現如同「韓流」和「和風(日本原裝進口)」,可使遠人悅之而來或在國際上引領風潮。對國家或產業而言,軟實力是一種集體性資產,可散發一些特質,對於他人/他國的經濟取向、行為選擇等方面產生感召力、吸引力、影響力。重要的是,軟實力的績效呈現是對國際的訴求,因此即便軟實力常與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加以掛勾,但是發展這些產業不等同於形成了軟實力。台灣發展軟實力要放在國際的脈絡下檢視我們的軟實力成績單。

 

 
   

 

 

 

資料來源:修改自工研院 IEK(2008/12),「餐飲業服務貿易發展攻略」。

圖3  泰國餐飲輸出模式、服務架構與出口商機(產業層次)

韓國軟實力國際行銷的方式是有一些共通的特色,在樂團方面,包括:英文團名、歌詞簡單夾雜著英文、反覆和容易隨之起舞的韻律。韓國樂手和樂團並經常在境外巡迴演出,對於當地樂迷可朗朗上口以當地語言加以問候;但最近開始驅使國外樂迷接受一些韓語。近年來,韓國更以舞台劇和音樂劇吸引國內外的觀光客。他們營造舞台劇(如亂打秀)和音樂劇吸引力的方式,並非只是定期公演,而是多個場地每天多場演出,可以搭配旅行社吸引國際觀光客整團觀賞。而近年來更因「韓流」浪潮,將其數位內容與文化相關產品(如韓劇、線上遊戲軟體、韓國明星國際表演),乃至於東大門時尚聚落和明洞平價化妝品聚落以內銷轉外銷方式,推向國際市場。東大門的成功得力於韓國產官研界在都市更新過程中結合了產業發展模式的規劃與政策設計,並利用「韓流」浪潮順勢發展。台灣曾經想要仿效東大門模式,目前卻只看到一個缺乏軟實力底蘊和前後台整合的「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這一部份是因為推動時有限的政策視野。

整體而言,台灣要重新擦亮「亞洲四小龍」的勳章,在出口與產業發展方面,需要新觀點和視野以促成創新與產業轉型。除了跨部會合作之外,廠商及政府的轉型作為與政策也需要創新。對於創新的努力要從「生產介面」延伸到「社會介面」(social interface),而且政策涉及的方向需要多元化,納入社會創新、營運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等取向。我們甚至認為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既有的政策與產業發展模式都已經面臨瓶頸,要脫穎而出,台灣需要有創意想像力和整合性政策結合的思考與規劃。